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教学尊重视域下教师倾听价值的寻绎与重构

     

教学尊重视域下教师倾听价值的寻绎与重构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陆婧

 

【论文摘要】作为教师应该学会以一种平等、真诚的姿态,去倾听学生的话语,这样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也才能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师者,从“学会倾听”开始走向“学会教育”,这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倾听 技巧 倾听的价值

源起

头脑中闪现“倾听”二字,源于一堂很平常的数学课。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尝试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反馈时,大部分学生的折法基本都在预想之内。

1:我竖着对折,这样的一份是这张纸的1/2

2:我横着对折,这样的一份也是这张纸的1/2

3:我斜着对折,这样的一份也是这张纸的1/2

课前预设的几种情况都已出现,我准备继续展开下面的教学,这时学生小成却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老师,我还有别的折法!”

还有方法?我有些纳闷,有种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被打断的感觉,但看着他急切的目光,我就示意他发言。

“我把这张纸先横着对折,然后竖着对折……”还没等小成说完,教室里的喊声已经响成一片:“不对!这不是1/2,是1/4!”

小成的想法和正在进行的教学有些偏差,也许我应该让他坐下。可是看着似乎还有话要说的孩子,我突然有种直觉,也许他还有别的想法,尊重一个孩子的发言和浪费几分钟的教学时间,哪个更重要?

“大家安静!”我听见自己说,“让小成把自己的看法说完,我们再来做判断。”

“我把这张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2份也正好是它的1/2”。小成一边演示一边说。

我仔细听完后点头说道:“你说得对,但是我觉得对折一次就行了,为什么要对折两次呢?”边用眼神制止了个别学生嗤之以鼻的神情。

“一开始我是竖着对折,折出了1/2的。然后我就想,有没有其他办法也能折出1/2呢?我又横着对折也折出了1/2,这样我就折了两次。然后我就发现,这样的2份既是它的1/2,还是它的2/4,我还觉得1/22/4一样大……”

多么有创造性、探索性的想法呀!我给小成鼓起了掌。小成不仅折了出几分之一(二分之一),还举一反三地折出了几分之几(四分之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借助图形直观比较出了2/41/2的大小,发现了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这里面甚至还暗藏了后面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我暗自庆幸,幸亏我给了他一个表述的机会,幸亏我认真听完了他的想法,不然差点就把这创新的火花给熄灭了。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这课上小小的插曲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好的教学理念要转化为适宜的教学行为,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要真正学会去侧耳倾听学生的声音,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的这首诗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我们眼中的小学生,往往都被视作小小孩。有位教育评论家描述中国的传统教育时曾这样说过:在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被颠了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学生坐着的躯体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教师高高在上,自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把学生当作白纸一张,于是教师居高临下地审视学生,而不是去动用各种感官感受学生,根本无视学生的真实世界

教学尊重视域下教师倾听的价值建构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是的,在课堂教学,我们教师最迫切需要做的,是走近学生,学会弯腰,学会“倾听”,与他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思想

“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倾,含有“用尽(力量)”的意思,指非常投入、十分专注。正是“倾听”一词所含有的那种专注聆听的动感和那层尊敬真诚的内涵,让我感到,作为教师应该学会以一种平等、真诚的姿态,去听取学生的话语,这样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也才能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做到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所思所想做到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反馈和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到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听,是一种技能。听,更需要技巧!学生要学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样才能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听懂、听会,化为己有。教师,更要学会听,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所以我们要做善于倾听的师者。从“学会倾听”走向“学会教育”,这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一、倾听是一种尊重:了解把握学生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我们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认知风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倾听是一种对学生的接纳,这种接纳表明的是一种真诚与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尊重。

三年级我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练习中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3位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很多学生都把算式列成了62÷6,而没把3个老师算进去。这是本单元一道很典型的除法应用题,要先用(62+3)算出一共有65个人,再用65÷6算出帐篷的数量。可是居然有这么多人“忘了老师”,我很生气,课堂评讲时批评了学生。但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我就想,为什么学生都只算了62个人呢?我就找来一个平时经常沟通而这次题目也做错的女生,心平气和地问她,她说:“我没想到老师也要搭帐篷。”

才知道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这个孩子的回答令我陷入了沉思: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做错了,老师往往只是很武断地打个,很少把学生叫到身边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他们会这么做题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或是思维水平的程度不够高,甚至只是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一下,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听听他们的想法呢?

倾听应该是广义的,是听其言,是观其行,是思其想。不善于倾听,或是拒绝倾听,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失去教育教学的前提和根基,这样的教育也不会引起学生的互动与共鸣,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倾听是对儿童观的把握,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

二、倾听是一种机遇:捕捉思维火花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并适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步骤。要观察学生的目光、表情和行为,聆听学生的言语,通过看和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的许多“亮点”都是因为老师注意倾听后产生的。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曾经在课堂上学生有过“三问”,令我印象深刻。教学内容是二年级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要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除法竖式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它的书写格式与学生已掌握的加、减、乘截然不同,而且它的计算过程也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先让学生明确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然后主要讲解商、乘、减三步,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的计算过程和完整的书写格式。

在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出 3的商是2后,我把2写到被除数6的上面,强调了商的位置。正当我想继续往下讲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出:“老师,横式上的得数还没写呢!”我一愣,原来她以为除法已经做完了。我心里直怪学生太着急,刚想说:“不,我们的除法还没做完呢。”突然想到,这不正是学生在做除法竖式时常犯的错误吗?有时学生在求出商后就忘了做乘、减的步骤,我何不趁新授就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呢?于是我微微一笑说:“有的小朋友一定以为我们得到了商,除法已经做完了,可是除法和加、减、乘不一样,求出了商,除法竖式还要继续往下做呢!”学生一下睁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我,而我暗暗高兴学生的问题提得还真是时候。

通过讲解和引导,我把完整的除法竖式出示在了黑板上,如下:

2

3

6

0

接着我准备着重讲解乘、减两步的意思。这时又有学生举手,我有点不耐烦了,但还是请他起立,他问:“竖式里第二个‘6’是什么意思?”这位学生恰恰将我想说的话说了出来,顺着他的问题我十分自然地利用教具进行了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第2个“6”表示分掉了6

课又一次被打断,第三个学生发言问道:“竖式最后的‘0’是什么意思?”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0”上。

到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课上学生所提出的3个问题,事实上就把除法竖式中几个重点、难点串联了起来。这3个问题提得多好啊!上课时我其实很想说:把手放下,让我先讲完。但要是我真的自顾自地按照教案往下教,而忽视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能掌握知识点,但课堂绝不会这么活跃、这么出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会更佳!

叶澜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课堂中的“精彩”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教师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而生成的。所以学生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而这种资源的获得,必须依靠教师对听觉的敏感度,对机会的掌控度,这样才能让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三、倾听是一种智慧:促进平等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言说的中心,通过言说来表达对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我们要消解教师作为话语中心的地位,将话语权由教师独享转为全体学生共享,使课堂由带有等级秩序、封闭性、单向度的形态转向平等的、活跃的、多向开放的形态。教师不能再以自我权威为中心,要“听他(她)把话说完”,给予学生质疑教师的权利,参与讨论的权利,发表观点的权利,提出建议的权利,使学生从过去依附教师话语的地位走向自我言说的自由,使课堂教学活动因学生的言说而富有意义。

这里有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片断:

出示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5厘米、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教师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1:(5×105×510×5)×2

25×10×25×5×210×5×2

35×10×45×5×2

……

4: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5×5×10

5: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

(其他同学都笑了。)

4: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4指着长方体学具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做2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5×5,再加上下两个底面积的25×5,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5×5了,就是5×5×10

(短暂沉默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6: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这位同学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的位置,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6:老师,不对,我的解法和刚才不一样。

师:那你说说你的方法。

6:我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两种方法老师都没想到,谢谢你们!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前几位学生的方法都比较常见,也浅显易懂,生4的方法“5×5×10”将师生的思路引向异处:这不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立即加以否定,将课堂引向“正常”的教学秩序。令人欣喜的是,教师不但允许生4、生6把话讲完,还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带来的是对话的平等,没有了教师权威的干涉,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灵动生成。

所以,教师要把“倾听”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不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对是错,是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都要认真地倾听他们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探究、体验、交流、合作,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交锋和信息的交流。教师听后要以欣赏的眼光及时进行准确适度的评价,适当点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意识与热情,以便引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

四、倾听是一种挑战:挖掘教学深度

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让“教师倾听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少讲,教师讲得越少,学生自己发现得就越多,信息就会越丰富,教师要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倾听者,耐心听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发现。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不可能总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课。通过细心地听,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对教学的实际反馈情况,可以是对新授知识的提前掌握,可以是对问题的意外发现,还可以是独到的创新,种种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以使教师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利用预设却又超越预设,让课堂真的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带劲、有味。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时,发现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提问调整为开放性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将自己变身成听众,只适时点评、引导和总结。于是,学生你一眼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我知道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以看到里面的图案,那是防伪用的……教学这样一调整,不仅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知识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了学生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也学得饶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学习向纵深发展,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学得活。

愿景

钱理群教授说:“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

倾听为了什么?

倾听是为了沟通,是为了“相互倾听和应答” ,是为了师生间对话的开展。 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这是对话的本质。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应该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要达到对话的目的,就必须学会倾听,所以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

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从被动中得到解放,实现自身主动的建构——即获得知识技能,提升智慧能力,完善主体人格,这样才能形成融通、自由、和谐的数学教学课堂。在这样一个融通的教室里,没有了“主体性”的束缚,处处体现民主和平等,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有美丽的声音,需要我们弯下腰,去聆听花开的声音。倾听才能成就精彩,真正去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语言,做到从细微处抓住教学闪光点,真正了解学生,必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

2、黄爱华. 姚晓英. 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小学数学教学网。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