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快乐童年呼唤“游戏”回归

       

快乐童年呼唤“游戏”回归

无锡市五爱小学  杨芳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童年是这样的:天真烂漫的孩子,做完作业后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男孩子趴在地上滚着弹珠,手执响鞭抽打陀螺;女孩子两人牵皮筋,其余的则念着儿歌,脚下轻快地蹦跳“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这些记忆是多么温暖呀!

而我们的很多学生,他们的童年是这样的:做完作业后电视、电脑、手机、IPad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埋头大大小小的屏幕,沉浸于虚拟游戏和娱乐节目中。即便是暑期出国游学,他们也争分夺秒保持“低头族”的姿势,异域风情文化也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

不难发现,“游戏”这一童年最期盼,最能带来愉悦感的活动,现已出现窄化为“电子媒介”一种形式的趋势。而传统游戏,尤其是小伙伴之间的群体游戏,正在逐渐消失。以致于,当老师在体锻课上让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时,学生会不知道玩什么,不少老师感慨——现在的孩子,连游戏也要手把手地教了。

一、游戏缺位与窄化的原因

暑假里,电视剧《小欢喜》火爆刷屏,剧中高三学生乔英子的母亲不让孩子玩乐高,怕耽误学习影响高考。其实“怕玩耽误学习”,岂止是高三父母的想法,不少孩子一踏进学校大门,父母就限制了孩子游戏的时间,甚至规定了游戏的内容。家长想的是,游戏是一种不具价值的活动,既不能带来现实利益,又不能为孩子将来升学谋职加分,即便让孩子游戏,也要利于学习玩出实效。因此,单纯的只为快乐而进行的游戏,逐渐从孩子的生活中离场,游戏披上了目的性、功利性的漂亮外衣。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推陈出新,为学生迷恋“屏上世界”提供了可能。有声有色的电视图像给予孩子们感性满足,激烈刺激的电子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胜利的快感,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拉近了孩子们与偶像间的距离。丰富多彩的“屏上世界”成了孩子们闲暇时间最关注的内容,玩电脑、玩手机、看电视,自然而然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

此外,“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也束缚住了一部分教师、家长放手让孩子游戏的想法。由于传统游戏,丢沙包、跳皮筋、老鹰捉小鸡等,大多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出于安全考虑,这些运动性游戏被逐出孩子的童年世界。

二、“游戏”回归童年的现实意义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人的整个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的样品和复制品。所以,游戏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同周围世界的和平相处”。可见,游戏对于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 儿童的认知发展呼唤“游戏”回归

儿童的游戏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分,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分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强认知活动。”他认为,儿童游戏发展阶段与智力发展阶段是一致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将儿童的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游戏阶段、象征性游戏阶段、规则性游戏阶段。在游戏中,儿童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认知能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如今充斥儿童生活的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以图像为主要话语方式,直观呈现在孩子面前,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图像不能为儿童的思考留下空间,肤浅搞笑的娱乐场景也无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各种网络游戏更是让儿童沉迷上瘾,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

2. 儿童的情绪调节呼唤“游戏”回归

传统的游戏往往是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在玩耍过程中,孩子们一起闹一起笑,愉悦的心情伴随游戏始终,即便有不良情绪,也会在伙伴间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调节和排解,从而促进健康情绪的发展。然而,当纯粹的游戏缺位,或窄化成电子媒介,儿童会失去与同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缺少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也就很难与他人分享,分担忧虑,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儿童情绪低落,情感冷漠。现实中,不少孩子在忧虑得不到排解的情况下,沉迷虚拟网络排解消极情绪,结果自然是愈发沉郁,愈发消极。

3. 儿童的社交发展呼唤“游戏”回归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儿童的游戏发展的“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孩子逐渐以规则为中心,摆脱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相处,同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而一旦游戏消失,儿童交往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他们会习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在集体生活中不能融入群体,在与人交往中更计较是否利己,是否“有用”。因此,儿童的社交发展需要“游戏”回归正轨。

四、让“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面对游戏缺位与窄化的严峻现实,我们应认真思考应对策略,努力让传统意义上的“游戏”点亮孩子的快乐童年。

1. 摒弃游戏功利取向,为游戏松绑。

儿童不能只是为将来而活着,也是为现在而生活,儿童期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者都要牢固树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样一种意识,抛弃那些约束儿童游戏的条条框框,宽容地对待那些“无价值”“无意义”的游戏。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收获快乐和心灵的成长,要教孩子学会做一个真正的“游戏者”——不仅会享受游戏带来的自在、自得,也要能与同伴分享其中的愉悦;游戏中要换位思考,理解和宽容他人,即便必须分出高下,也要懂得通过协商、互助、合作等方式争取双赢。

2. 陪伴并支持儿童游戏,减少读屏时间。

作为家长,工作之余要多多陪伴孩子,带孩子出去走走,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自已儿时玩过的游戏,提供游戏所需的器材,鼓励孩子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获得了智慧的丰盈和情感的满足,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这样就能将儿童从冰冷的屏幕前解放出来,用眼、用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与色彩。

3. 开发校本游戏课程,让学生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

作为教育者,在重视学业发展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经常听见一些老师对学生讲:“游戏时就痛快地玩,学习时就认真地学”,“不要让游戏影响了学习”。这些话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游戏”和“学习”是不是一定就是对立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玩耍,它更多的是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游戏使儿童获得快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界限绝不是清晰截然的。开发校本游戏课程,让教育活动化、活动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收获快乐,收获成长。

1)创编体育游戏。学校可以发动和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创编、设计体育活动游戏,游戏体现基础性、针对性、趣味性,可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艺2+1活动。再此基础上,还可以让体育游戏走进家庭,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网络。

2)设计“团队游戏”。“团队游戏”重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享受游戏快乐。“团队游戏”可以由学校牵头,结合运动会、儿童节、艺术节、少先队活动来组织,也可以各班设计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游戏中融入语言文字、计算能力、绘画技能、音乐舞蹈、电脑设计等学科元素,让每一个孩子在参与游戏活动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设置游戏课程。学校在学期课程计划中,要着力游戏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有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编开展游戏活动提供支持保障。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游戏节,鼓励学生编游戏、玩游戏,低年级还可以组织亲子趣味游戏活动,与家长就“游戏”达成共识,取得支持。学生创编的游戏方案,学校可以择优编辑成册,并在全校加以推广,引导学生在“游戏”的道路上玩出智慧,玩出趣味,收获友谊,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