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关于幼儿“分享”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幼儿“分享”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金桥实验幼儿园  吴丹一

 

内容摘要  近年来,关于幼儿“分享”习惯养成的教学实践逐渐从粗放走向精细。本文以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角度,通过对幼儿“分享”习惯养成的分析,力求实现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提升,并以此反哺教学。论述中,笔者主要通过实验、观察,从“拉长分享过程,注重收获体验”、“把握传导要素,注重即时教学”和“引导人际交往,注重启发塑造”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把握,需要注重对各种有利教学契机即时挖掘与使用,需要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需求的正向导入加以习惯塑造三个观点。综合来说,“分享”习惯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与未来,而幼儿阶段则是“分享”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必须加以重视,这也是笔者论述本文的要义所在。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过程性  即时性  启发性

 

瑞典科学家曾经作过一项研究,从孩子出生追踪到他们40。研究发现,成长顺利的被研究对象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被喜欢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能与人合作懂分享”的好习惯

再看中国历史,流传很广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一方面主要是弘扬谦让的品格,但回到故事原点,分享才是后续谦让的前提与基础。有了分享意识,再根据身边对象情况引入公序良俗,不但使自身在分享过程中获得快乐,也能使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更加增添社会和谐。可见,“分享”不但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好品格,并且还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与“助推剂”。

 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质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大的分享过程。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以及受教者的幼儿,彼此的教与学,就是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分享。一个快乐、高效并且具备明晰指向性的教学设计,必然对幼儿“分享”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和建设性的意义。

一是拉长分享过程,注重收获体验。幼儿基于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对分享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幼儿对分享的要求接受度高,有的幼儿则不然。事实上,如果简单地把分享视为人与物之间的物理转移,很多时候会让幼儿在情感上无法接受,更不能很好地将分享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习惯。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辰辰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他同时还带了一副崭新的多米诺骨牌。对班里的孩子们来说,许多人之前都没见过这个新颖的玩具。所以,辰辰才把它拿出来,就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围观。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这个时候最直接的应对就是让辰辰把新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从而实现分享的教学要求。然而,那一天的辰辰却很抵触与小朋友们分享。他说这是爸爸妈妈给他新买的玩具,他要自己玩,不然会被别人弄坏的。他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是自己一个人在那儿玩。很显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在当时不能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去应对,强行让辰辰和小朋友一起玩,效果会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对于幼儿分享习惯的培养就适用“拉长分享过程,注重收获体验”的教学方式。实践中,我先帮助辰辰将心情放松,将他从小朋友要拿他玩具的对抗与紧张心理状态中引导出来。接下来,我开始对辰辰玩多米诺骨牌的技能表示出了欣赏,并希望他能教老师怎么玩骨牌。辰辰的自我实现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趁热打铁,我马上就告诉辰辰,说小朋友们都是第一次见到多米诺骨牌,他们也都不会玩,问辰辰能不能当大家的小老师。这个环节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把简单送出玩具的单一行为,变成“请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请你教大家怎么玩,大家比一比赛一赛谁玩得最好,大家一同在使用新玩具中感受快乐,把亮闪闪的小贴纸送给今天与大家分享新玩具的辰辰”这样一个连贯又紧密衔接的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强化分享者的收获,让分享从“要我分享、我要拿出”变成“我有收获、我要分享”。同时,也能让其他被分享小朋友真实感受到分享是件非常美妙的事,从而将教育的受益面有一个人扩展到一群人,取得更为广泛的教育效果。

二是把握传导要素,注重即时教学。分享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书面知识掌握,教学要素并不完全局限在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完全局限课堂时间。同时,幼儿在习惯养成中,也会有抵触和反复,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预先作好准备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擅长把握各种传导要素,注重即时教学,通过一次次的教学积累,从而使得幼儿真正将“分享”内化自觉的行为习惯。举例来说,一年中间有许多节庆日,这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传导要素。植树节,你打水来我培土,是一种劳动中的分工协作分享;讲一讲美丽祖国的青山绿水,是一种知识分享;为班级一角增添绿色,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分享。父亲节、母亲节,在组织幼儿为爸爸妈妈制作祝福贺卡的同时,安排他们来一场“说说我的爸爸妈妈”主题活动,说的是各自的爸爸妈妈,分享的则是对家的温暖的感受,让班级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他们沐浴在爱的环境中长大,更加懂得感恩。而在每个国庆节来临前,我的班级里,有的孩子会与大家分享歌唱祖国的歌曲,有的孩子会与大家分享他(她)亲手绘制的以祖国和家乡为主题的图画,还有的孩子则用五星红旗装典起教室一角,让大家一起感受国庆氛围。除了节庆日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有意义的传导要素。比如每次的家园活动、区角游戏,甚至于每一次用餐时的心情分享、每一次做操后的锻炼分享等等,用心抓住这些有意义的教学传导要素,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其中,彼此分享,就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畅,并且源源不断向孩子们传导正能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分享”习惯的养成,有时候或许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有时候则需要教师大声讲出来。比如上文讲到的,抓住庆祝国庆这一教学传导要素,引导孩子们分享热爱祖国的点点滴滴,这个就需要大声讲出来。因为“分享”习惯的培养,其实也是对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师越是大声地正面传导,对于幼儿的正面影响就越是积极,这样也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是引导人际交往,注重启发塑造。幼儿“分享”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需求,是学习融入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这种交往和融入后的产物。因此,讨论幼儿“分享”习惯的养成,不能单纯就“分享”习惯谈“分享”习惯,而需要在根本上教育引导幼儿以积极姿态学习融入社会,以良好的心态与技能技巧进行人际交往。比如,我常常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小伙伴们分享,然后引导幼儿去发现通过这样一次玩具的分享,他因此多了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个好朋友。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就将分享与幼儿人际交往的需求完整结合起来,不但使幼儿在分享过程中收获友谊,也帮助他们学习到了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幼儿不愿意与小伙伴分享玩具的情形,我也会在教学实践中区别情况加以引导。比如,我会对小朋友说:“你看,好像某某同学有些难过。老师记得,上次某某同学带来的电动小熊也是和你一起玩的呀,如果那次你没有玩到电动小熊,是不是也会不开心呢?”这里我使用的启发式询问,避免的则是以老师的权威向幼儿提要求。在教学环节中运用启发式询问,最基本的考虑因素是幼儿的人际交往,尽管从心理上已经是自然萌发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有一定的脆弱性,需要成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给予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尽管有了人际交往的需求,但幼儿往往并不掌握正面并且合理的交往技巧,他们很难自主判断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更能融入集体与收获需求。启发式询问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对幼儿的充分尊重,而且能够慢慢引导他们形成同理心。同理心是每一个人在走向社会时都需要养成的健康心态,有了同理心,凡事就会推己及人,会更愿意为他人着想,也就自然会变得更加乐意分享,从而能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中国古代先贤们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是从辩证的角度的说明同理心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正视并引导幼儿开展人际交往,借助于同理心的启发塑造幼儿良好的“分享”习惯,整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就是作为教师,始终要自觉秉承对幼儿的尊重。尤其是当幼儿在进行人际交往,努力融入集体中出现认识与思想上的反复,在老师或周围同伴希望他(她)能够“分享”时有抵触或者逃避情绪时,更要耐心俯下身子倾听并及时进行分析判断,通过正面引导,不断加以启发和鼓励,帮助幼儿自主转变认识,从而巩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同理心形成,塑造出良好的“分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