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张晔

 

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公式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由从书本中“学数学”,走向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

关键词:数学  课堂   生活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1、借用生活画面,以景引新 。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老师先让孩子观看了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这一变化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下雪”,“可能会打雷”,“可能一会就天晴了”......老师接着边演示边说:“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小,如下雪......”“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什么事情可能发生?还有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景的导入,是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在于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创设生活情景,激趣引思。

陶行知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教学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超市选购商品。老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3、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了应用题后,我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像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很多,如铺地砖方案、礼品包装方案、跑道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可以带学生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了长方体体积后,以统计“丢弃的快餐盒”为课题,收集数据,把课外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学生体会非常深刻:将无锡市部分快餐公司每年废弃的快餐盒堆积的高度相当于世界最高峰的64倍;将这些快餐盒排在一起差不多要和京杭运河一样长了。再将这些快餐盒铺在地上能将4个城中公园铺满……如果全无锡市、全省、全国1吃剩的快餐盒到处乱人扔,这将产生巨大“白色污染”,必须保护环境。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丢弃快餐盒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是方的行不行?学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后,让学生找一找那些地方用了这一特性。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或认识的人民币有哪些 ,再模拟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看商品的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人民币的单位,懂得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老师 先让学生带上纸和笔走出教室,观察各种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自行车的三角架,梯子,伸缩门等等,用笔在纸上画基本轮廓。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初步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时,还可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自行车的三角架和伸缩门,感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更牢固,通过生活实践提取出来的数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