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为例□ 王晓红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强调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便对我们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语文学习,阅读是必备技能,而朗读就是阅读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不仅能将文章读通读熟,更是能将文章的意义内涵参透,那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以往的教学流程是读书——疏通字词——翻译全文——分析课文——总结全文,这样的常规走的,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没有重点,没有亮点。然而这堂课的朗读教学却让我尝到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甜头,原来,文言文还可以这样教。
《湖心亭看雪》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一段白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介绍了白描的方法之后,我就开始了朗读指导。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轻重音来探究文本内蕴,最终实现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的目的。
我首先让学生齐读了这一段白描的句子,学生朗读起来就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拖着调子,甚至有气无力,速度也很快,恨不能马上把文章读完。我说读课文要有感情,不是不走心的,然后学生再读了一遍,仍然没有什么改观。此时,我想,可能要从细节朗读指导开始了。
于是我带领着学生开始了朗读分析之旅:“雾凇沆砀”,轻读“沆砀”,更能体现出当时雾气弥漫的样子,有一种朦胧之感,因此轻读。“天与云与山与水”能否断读成“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很有兴趣回答,有的学生说道“应该是由轻到重,因为是层层递进的,与云相接非常正常,与山相接相当美好,与水相接简直是三者浑然一体了,如果分开就将这一副美景图割裂开来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从上到下写的,有空间顺序。”看,短短的一句话,学生有了两个发现,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同时还有学生发现,这里的从上到下和下一句的“上下一白”正好无缝对接,暗合了下一句。于是三个层次的朗读,在指导下逐步呈现 出来了。“上下一白”重点突出的是“一”,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并且学生也能讲出原因,是因为这个“一”能强调出当时天地全都一片白色的美丽景象。读到这里,我也在学生的读书声中心旷神怡。学生也仿佛越来越有兴致,我们继续往下探究,“湖上影子”,轻读“影子”,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因为影子是很轻盈的感觉,并且当时雪很大,一切的景物都被淹没了,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两个景物的影子,更能体现一种缥缈的感觉。”我非常满意他们的答案,“惟长堤一痕”这一句中,他们的发现更为丰富。重读“惟”强调了“只有”的意思,侧面反映出雪势之大,雪中只能看到这些景物,而一“痕”这个量词也是体现出隐约之感。并且学生还发现将数量词放在最后,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后面的“湖心亭一点”当中的“点”,“与余舟一芥”的“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粒”,无一不是强调出景物“小”的特点。最后一句中的“而已”两字更应该是全段最轻之处,渲染出格局淡雅大气的画面。“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这三句也应该是采用渐读渐轻的方法,读出层次感,抒发出作者在如此冬日出游的闲淡清净之情。同时,学生们还发现“芥”和“粒”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微小”之感。而并且从写作角度来看,整段也是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
指导到这里,学生已经对这一副白描的画面印象非常深刻了,重音、层次了然于心。于是请了个别学生起来单独朗读,再请其他学生点评。在点评中,学生还中肯地为他提出了其他意见,如语速要放慢等,更能体现出画面中所传达出的意境。几番指导之后,再次聆听全班齐读这一段,仿若天籁,原来,他们可以把文言文读得这样好,完全意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幅画面中去。仿佛,此时坐在小舟中穿着皮衣,拥着火炉的就是他们自己。我没想到这样一堂朗读教学课竟能有如此收获,他们不仅能朗读到身临其境,他们还能在朗读中探究文本,理解内涵以及文言语句的手法、表达效果等,这不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吗?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达到自我领悟的效果。
朗读指导也并非没有重点,有些文言语段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探究,那我们可以定下这一段文本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以免全面铺开,没有重点,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应提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毕竟引导学生的许多问题是需要教师来提出的。
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相应的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阅读又是最重要的一种语文素养,愿每个学生都能在朗读中“收获”,在朗读中成长!
作者单位: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