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星空下的艺术欣赏
【摘要】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美术本体上理解美术,而且要通过经典名画理解大师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是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的话。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深入作品深处,体会画家的心境,提深品格,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课 欣赏 名画
【缘起】
“哇,好难看啊……”
“哇,画的是什么呀?”
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欢呼,学生正在对一幅大师的作品议论纷纷,有的张大着嘴,有的伸着手指,还有的在起哄……教室里热闹极了。
面对这样的“小插曲”,没有什么经验的我很快翻过了这一张画。可是,学生的情绪还停留在刚才兴奋的状态,根本就“拉”不回来。后来,无论我讲什么,给学生看什么也吸引不了他们,发纸让学生作画了。
原本让孩子们欣赏大师作品的意境,体味大师作画时的背景,学习大师绘画的技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可是,学生不但不欣赏,还乱成一片,上课的效果完全没有达到。
这是教学的第一年,凡高的《星空》让我记忆犹新……
【思考】
美术课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类似的“小插曲”,要想驾驭好课堂,教师的专业知识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博观而微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教的学科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不能给学生正确地诠释,就不会引领孩子走进艺术的殿堂。所以,在美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把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于课堂中。
一、熟谙作品的背景故事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在课上会欣赏到很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如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简约派、写实派等。这些类型的画都有各自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往往一些野兽派画家的作品不受孩子们的喜爱。如果教师在欣赏中缺乏正确地引导,会使孩子对这类作品“误解”。
面对梵高的《星空》,很明显,第一年的我缺乏上课经验,缺乏对作品的了解,心里没谱,对学生缺乏引导,导致课堂教学达不成效果。
二、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内心深处的一缕阳光,照耀在心灵的记忆里。内心世界,是一个储存所有欢笑与泪水的地方。大自然在画面上演绎生命的更迭轮替,画家用最精简的元素表现内心深处的这缕阳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能形象地反映生活。画面中的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走进凡高的内心世界,触碰他神经的同时,被他永恒的忧伤所感染。“生活在地处,灵魂在高处——这就是凡高。”凡高燃烧着自己,我们仿佛走进了他的孤独纯粹的世界,走进了他的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的世界,走进了他的矛盾世界……《星空》中那扭动的树、高耸的教堂、旋转的天空也似乎于情于理。
可见,欣赏作品不只是欣赏作品本身,而是深入作品、深入作者内心深处,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三、感悟作品的美妙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体现了意境之美。他在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画有意境,自成高格。
一幅好的画,不仅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还应令人触发深思、启迪,借以感悟人生,这就是凡高画的美妙之处。
【实践】
第二年,凡高的《星空》又出现在了《画情绪》一课,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心里的担心未退,要是让孩子们欣赏,会不会又像上次一样?现在的我对这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画家的心境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在出示这幅作品之前,我先介绍了凡高的经历:画家梵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年轻时当店员,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识,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不久,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画家。1889年5月凡高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治疗,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6月,他画了这幅画,这幅画中的村庄便是圣雷米。
介绍了相关背景资料后,我出示了梵高的《星空》。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没有一个欢呼雀跃的,而是在静静地欣赏,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画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画面上都有什么?”
“我看到了月亮,还有星星”一个小朋友举起了手。
“我看到了树。”
“我看到了房子、龙卷风。”小朋友们一个个争相回答。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呢?”我又问。
“有蓝色、黑色、黄色、蓝色……”
“什么颜色用得多些?”我指着屏幕上的画问。
“黑色、深蓝色”小朋友找出来了。
“这些暗暗的颜色跟橙色搭配在一起对比强烈吗?你有什么感觉?”
“对比强烈,心里有点不开心。”一个小朋友回答着。
我点点头,“看来小朋友们已经能读懂这幅画了,画家用了深蓝色和橙色,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幅画,我又引导小朋友们从线条上欣赏。“这幅画画家用了哪些线条呢?”我期待地看着大家。
“用了波浪线还有旋转的线。”小朋友说。
“小朋友真聪明,哪里用了旋转的线?”我又问。
“星星和月亮周围用了旋转的线。”
“是呀,星星和月亮被紧紧地包住了,那是什么感觉?肯定很难受。那当时画家的内心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体验这种感觉,我请小朋友互相紧紧地抱住,感受难过。
“老师,我知道梵高当时是什么心情。他内心很痛苦,很郁闷。”孩子们读懂了这幅画。
我连连点头:“你真棒!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来告诉我们他的心情。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漩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盘旋着上升,深蓝色和橙色对比强烈,画家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学生读懂了《星空》中的情绪,体会到了画面表达的意境,与画家在星空中翱翔……
【反思】
在教学中,欣赏古今中外的大师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想象等能力。名画凝聚着画家多年的心血,是他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体现着画家对所处时代的人或事的深刻体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感情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在美术课中,情感和品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进入画家的感情世界,体会其创作这幅画当时的心境,使作品、学生、教师之间有互动与共鸣,提深品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认知水平的差异,挑选合适的名画,深入欣赏,体会画家的心境,感受名画的韵味,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李玲玲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