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漫步与遐想】在细腻处揣摩,在简略处驻足 姚意

     

在细腻处揣摩,在简略处驻足

                                       ——读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有感

 

寒假期间,研读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著作《文本分类教学》,书中详尽介绍了依据文本类型如何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基于上学期《爱之链》阅读教学的实践,特学习研究了小说的“教学价值”和“设计要领”两节。现以《爱之链》为例,做解读分析,从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分类教学》一书所阐述的教学理念

《爱之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主题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严寒冬夜里一个温暖的故事:失业工人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女店主的悉心照顾,受到乔依爱心的感染,悄悄 留下了一些钱。而结尾揭示乔依恰好是女店主的丈夫。由此,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物相互关爱,形成了爱的链条,传达出作者对人间友爱互助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小说,作者构思精妙,情节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在写法上,文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爱的主题。这是一篇细腻之处见大笔的好文章,更是指导学生习作仿写的范文。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但缺少对文本细节的关注,对小说的写作手法也不太了解。因此,读懂《爱之链》这个故事、理解主旨并不难。难的是对文字背后爱的内涵的体察与把握;对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学习与借鉴。

基于上述认识,我以语文课程标准和儿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以人物、情节、环境为着眼点,以读、悟、写为载体展开课堂教学。

一、回顾情节,重温“爱”的旋律

抓住人物回顾小说情节,聚焦结尾的意外,领会主旨的深意: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个朴素的道理,以此重温爱的旋律,创设情感氛围。

二、细读文本,体悟“爱”的真谛

1、 品读细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写法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具有思维张力的主问题:“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呢?”学生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探究,通过对乔依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文本细读,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修车的认真、卖力,使乔依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刻画人物的方法。

2、关注环境,体会文章主旨,了解作用

    故事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那此时此刻,乔依身处怎样的困境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领会环境描写不仅能衬托人物的心境,还能突显人物形象,努力践行《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接着引导思考:乔依的处境这么艰难,为何他的妻子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由此关注老妇人和女店主的故事,体会爱的传递。这时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它表达出爱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3、读写结合,诠释“爱”的内涵,学会表达

《课标》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文章结尾刚好留下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这是写作训练的契机。于是,我结合课后的想象练习,引导学生根据结尾的情感基调,融合环境描写,“清晨,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一段话。环境描写中,景物的选择很有讲究。这一设计既内化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又实践了环境描写的方法,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当堂完成的随文练笔,基本都能选择富有美好象征意义的事物和场景,传递爱的温度、生活的希望,大部分表达贴切、具有表现力。

三、拓展延伸,提升阅读能力

这节课,学生学到了阅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要理清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进而把握人物形象,还要关注事件的环境背景。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美国短篇小说家·亨利的作品《麦琪的礼物》和《最后的常春藤叶》,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体现小说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爱之链》这篇小说时,我以教材为例,将讲读课文变为阅读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别之处,在细腻处揣摩,在简略处驻足,将学生的视点聚焦在那些看似寻常的语句上,读出背后的意味来。但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仅有悟思想、品情感是不够的,还要立足文本深入引导学生悟写法、学表达,从而建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成长。

                                         无锡连元街小学  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