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自主提问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施 陆仲云
【摘要】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技能,向主动积极探索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方向发展。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主提问的能力培养,体现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落实。本文从课堂观察和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实施方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提问能力
现状分析:
笔者在国外课堂观课过程中经常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完成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后,时不时的会进行“Any questions?”一个简单的提问,随后学生就从各自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出发向老师进行发问;反观国内小学的英语课堂,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现象:提问的主动权总是倾向于教师一方,形成了 “跷晓板” 一边倒的怪圏。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却经常发现学生大致能够听懂我们的提问,却很难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更愿意成为一个“倾听者”。学生普遍不愿意提问,不善于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1. 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常常表现出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害怕自己不能听懂课堂上的内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严重的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在笔者与学生课下交谈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指出,在课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如果答案不是老师满意的或是答不对题的,时常都会招致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学生都害怕自己被提问到,被喊到名字,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更是不敢想象的行为了。
2. 提问的技能障碍。提问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学习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语言技能包含听,说,读,写四项,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对它还存在一定的陌生,缺乏语用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正确的用英语来组织语言提问,所以很多时候就放弃了提问,不愿再提问。
3. 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师舍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语言信息获取。
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讲解和传授,这是判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面貌是否有实质性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这不仅因为学生主动提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表现,更因为这种主动提问行为的背后是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的增强。这或许就是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论断产生的原因吧。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课,提出以下三点见解。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1. 调整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需要改变。教师应该将教学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要摒弃以往课堂主导者的角色概念,而应以课堂管理者、设计师和指导者的身份来进行教学,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亲切、尊重、信任、友好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这样学生才愿意开口,愿意提问。
2.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在语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的综合发展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学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提问的主体应该由传统的教师转向学生。作为一门外语而言,不懂的知识随处可见,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提问方法:What is this/that? Who are they? When is it? 等或者可以直接用中文提问,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参与,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向师生关系,构建师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精心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为学生提问提供可能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教师不必预设问题,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权。
【案例一】:笔者在进行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2 A new student中Fun time板块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学生与图片之间的信息差让学生尝试根据看到的房屋外形轮廓进行提问,使学生调动所有学习过的句型来进行提问,可以用What’s in the house? 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the house? Is there a … in the house? Are there any … in the house? 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此时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很高,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展现房屋内部全貌,引导学生看图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把整个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再运用,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这些问句来提问,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进行提问。
【案例二】:笔者在观摩一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 Unit 4 Then and now Story time 板块中,教师在进行Mike一家过去和现在生活变化对比的时候,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在学完过去人们生活方式后,让学生猜猜文本主人公Mike 一家现在生活方式时,让学生根据板书表格尝试提问。Does he write letters with a computer? Does Mike’s mother go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Does Mike’s father go to work by car? What does Mike’s Grandpa read now? 让学生凭借以往的知识自己尝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再进行文本的阅读,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去寻找文本的信息。
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提问题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还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三、团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
要想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实现互动,而且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灵活、合理、适时地开展团队合作学习,以便顺利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在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动交流过程中,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团队采访,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完成共同的任务,并让每组分别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调查其他小组,有效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质量,增加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树立。通过团队合作学习,能够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笔者还发现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克服了恐惧和害羞的心理,也会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文本,他们分享和掌握了更多的英语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教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教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作用。
总之,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提问是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提升,教师不能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更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装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英语课堂的提问能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师,不能简单的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应根据教学实际,通过让学生有效提问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敢问”“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英语新课程标准
2. 陆元梅 期刊《教育艺术》27页 2014年04期
3. 郭文兰 《教师通讯》75页 2014年10期
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 陆仲云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