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无声焉能品“三昧” 吴同芳
无声焉能品“三昧”
——浅析文学声义之关系及“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无锡市塔影中学 吴同芳
内容提要
文章初步探索了文学声义之关系,指出文学与声音在起源、发展等过程中是紧密结合、无法分割的。同时结合教学事例,提出“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其一,抓住关键字段,深化形象感受 ;其二,追溯个体体验,拓展审美意境;其三,把握诗韵节奏,品味音乐之美。
关键词 诵读;声义关系;形象感受;审美意境;音乐之美
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为了号召全民重视朗读,体悟文化魅力,而推出了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希望可以通过这一节目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节目挑选的朗读作品种类不一,但是每一个作品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自播放以来,电视收视率居高不下,这档节目获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由此,笔者联想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毋庸讳言,目前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声愈来愈少了,学生的读书声亦愈来愈少。 曾经最能体现我国国语教育盛况的诗句便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虽然这种景象在当今校园中也有存在,但是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于是,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应该说,这深谙语文教学之道。
那么,文学与声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从起源看,文学起初是原始人在嘴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关于这,鲁迅先生说得更为明白:“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里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这就是文学。”(《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可见,文学艺术跨出的第一步便与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次,从发展看,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声音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谣、颂歌汇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歌演变了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楚辞》;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运用促成了律诗、绝句的成熟;倚声填词形成了宋代独特的艺术;“曲白相间”产生了可供演唱的元曲……可以说,文学艺术的每一步发展均与声音紧密结合。“声中寓义,义由声出”,应该是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文学艺术既可以看作是视觉艺术,又可以看作是听觉艺术,两者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再次,从学习看,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诵读在古代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理论有不少古人研究,比如宋代的朱熹、张载、吕祖谦,元代的程端礼,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等人都对诵读提出了许多精妙的见解,其中以“因声求气”这一说法的影响力最大,刘大櫆在其文章《论文偶记》中说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上述的文章中展示了“神气”、“音节”的关联。前者是指神韵和气势在作品中的具体展现,表达作者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怀,是高度艺术化之后的情感和灵魂;而后者是指句式和语言在该文章中的具体体现。“音节”是最能够表现出来“神气”的载体,我们在揣摩诗文“音节”的同时就是在品味诗文的“神气”,而这种“音节”和“神气”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讲求的“因声求气”。他同时指出想要实现“因声求气”的目标就必须要反复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这句话。对于汉文学语言的声义关系,现代学者李里说得较为通俗明白,其在《蒙书讲义》中说:“看书,要用眼睛,眼睛通肝通血,血入全身,滋养身体,让人通达。读书,声入于耳,耳通肾通骨,骨让人顶天立地。多看书,让人通达;多读书,让人刚毅。”
由此可见,在诵读时,眼、口是紧密相连的。眼看和口诵是诵读的基础形式,通过眼看理解作者和文本在字词句表层的意思,通过口诵逐渐挖掘隐藏在文字章法之下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用出声读理出文章的神气。诵读的内化阶段,是作者思想和读者思想的交汇与融合。 熟读成诵是诵读的提髙阶段即外显形式,是两种思想融合后,读者形成的全新理解。曾国藩《家书》:“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倍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甚至认为同一篇文章要用不同的腔调来读,或者“高声朗诵”,或者“密咏括吟”。因此,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古诗文须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这却是至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文学作品中的声义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相依相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思考和实践,谈谈“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一、抓住关键字段,深化形象感受
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传神,为了塑造出丰富的形象,总要苦心孤诣地炼字炼意,遣词造句。有时巧用一字,全局皆活,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诗句,各用一个“闹”字,一“绿”字,意象腾飞。
《背影》(朱自清)可谓是中学语文的课文范本,在教授这一课程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着重分析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探”、“爬”、“攀”、“缩”四个表笨拙、艰难、费力的动词要求学生反复重读。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使用的语言十分朴实无华,所以很适合我们使用缓慢、深沉的语调来进行朗读,这种语调有助于我们感受其中蕴藏的情怀,使得我们在依依惜别的情境中感受到作者自身所要表达的父子深情。又如鲁迅《呐喊•自序》一文中,有一个鲁迅和金心异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这段文字都认为是反映鲁迅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段落,然而鲁迅先生为何采用对话这种形式来表达文意,我们往往未加深究。其实,我们只要联想到“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旧中国,联想到被寂寞的大毒蛇缠住数年之久的苦苦寻求救国救民沉寂的高尚灵魂,这就不难领悟到 “两人对话”情景的所表达出的巨大声响效果,两人娓娓对话之声不正是“于无声处的一声惊雷”吗?而这种艺术效果显然是其它表现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如果我们不反复诵读也同样是体会不到的。在不断诵读中,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形象才能以其丰富的层次,极其厚重的力度,如雕像般地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
事实上,通过诵读关键字段,使这些文字在朗读者头脑中变成具有生命力的跳跃着的鲜明形象,才会收到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追溯个体体验,拓展审美意境
我国历代的文人画家都以青山绿水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体,尤其是风格迥异的江南山水更是引得诗人驻足赞美。钱锺书说:“人之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与人,如‘惊知已’: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
最能体现钱老语句中的美感的便是《与朱元思》这一作品。该作品的文字可谓山川文字,意境优美。文章不长,仅仅有144字,但是这短短的篇幅却展现了骈体文独特的美感:这篇文章讲究炼字,可谓是“句句锤炼无渣滓”,同时整篇文章的风格精美而朴素;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变化流畅自然。因此,通过诵读涵泳让学生体会文章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拓展文中的审美意境,应该是教授此篇文章的不二选择。笔者采用的方法是“音读——意读——品读——美读”四读法。首先是音读,即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要求是读准字音,争取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意读,即在读的过程中,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疏通字义。再次是品读,尽量贴近作者,读出节奏,读出心情。如作者一开始便简练地使用了八个字来对富春江进行评价,所以能否使用正确的语调来读这八个字关乎着我们理解文章的好坏?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理解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乃作者对富春江水的偏爱,展现了作者呼唤和想念友人的情怀,真诚地邀约友人在读到此信之后便会来此一睹盛世美景。所以我们需要放慢自己诵读的速度,注重在“奇山”“异水”、“天下”这些词中有所停顿,尤其是在读最后一个词“天下”的时候要注重重音诵读,形成比较;采用停顿诵读的方式来读“独”、“绝”这两个字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是美读,即强调了阅读的深度化,要求阅读者要从源头上去体味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使得自己在理解诗人的基础上形成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如何理解富春江的“奇”,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体现这种“奇”?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最终发现,作者吴均对于“奇山”的描绘,是匠心独具的。作用使用了数量众多的开口音来展现整个山势的奇特,因此我们在声音的变化中就可以感受到富春江山势的雄奇,所以在诵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必须要注重自身语气的饱满,有力地表达出自身的情怀。“千百成峰”这个词组中的四个字都是重音,因此我们读这个词的时候会感觉自身连续发出的语音很重,很能展现出山本身所具有的磅礴气势。而平仄的得当恰好是我们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句话时所必须注意的,需要依照“平长仄短”和“平低仄高”的原则来仔细试读;“则”是诵读“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时必须要注重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按照“呼应性停连”的原则来妥善处理虚词,让整个句子在虚实结合的使用中更展现出抑扬顿挫的韵味。
这堂课,笔者引导学生以诵读深化理解,以理解强化诵读,读出了层次叠加的“山之奇”的感觉:而铿锵有力的快语更能表达出“山之势”;响亮平缓的怨言更能展现“山之音”;轻柔延缓的语言更能展现“山之色”。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语速和语感的变化实际上更能展现山的特点,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拓展了这篇小品文的美妙意境。
其实,许多传统经典美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诵读入手,往往难入思想艺术之审美佳境。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郦道元《三峡》等。
三、把握诗韵节奏,品味音乐之美
诗歌既是意象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它以其节奏与韵律,构成了其独特的音韵之美。应该说,诵读是通往理解和把握到诗歌内在节奏,品味音韵之美的唯一通道。在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诵读理解:一是读出节奏之美。如《蜀道难》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自然体悟到:诗人开篇即用感叹词,重读,短句,一词一顿,形成一种惊叹,然后再长短句结合,由短句而至长句,再用“青天”作比,突出蜀道之难,给人一种磅礴之势。《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里的长句,用分行起到标点的作用,这样节奏充分表现出诗人缠绵惆怅与剪不断的忧愁感伤,读起来跌宕起伏又绵绵不断,给人一唱三叹、迂回曲折之美感。二是读出韵律之美。《致橡树》的音律皆押“ī”韵,具体可见藉、起、意、里等,字,诗歌所押的“ī”韵非常契合诗歌自身细腻、清脆的特点,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女性在爱情中所展现出来的姿态,突出了情感的细腻。而《雨巷》则不同于《致橡树》而押了“ang”韵,具体可见其中的巷、娘、惶、光等字,这种韵律将整首诗歌展现的悠远、深沉,表现出了一种青春才有的渴望和梦幻。三是读出语言之美。
其一,品味诗眼之美。诗眼是诗中之眼,是诗歌中画龙点睛的词语,往往在结构中或内容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再别康桥》,“轻轻”“悄悄”在诗前、诗中、诗尾多次出现,既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又统领了全诗的意象,解读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这两个诗眼,读出诗人依依惜别、眷恋、不忍离去又不忍破坏和打搅康桥的美丽和谐与宁静的复杂情感。纵观全诗的意象,或绚丽,或清冷,或静谧,但意象的基调都是和谐完美而宁静的,因为宁静,便不忍惊扰,因此,诵读全文,一切都要轻轻的、悄悄的,语调一定是轻缓的。
其二,品味结构之美。古人云:“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功夫。”字词的巧妙结合可使诗歌意蕴无穷。如杜甫《不离西阁》“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这里诗人故意将语气强烈、句意相反的两个词“肯别”与“定留”相提并用,这种巧妙的的组合,通过诵读可以充分感受杜甫欲离开又不忍离开的茅盾复杂而微妙的心情。正如后人多评价的:“肯别邪?定留人邪?山谷尤爱其深远闲雅。”“深远闲雅”的诗韵便在词语的巧妙结合之中显露无遗。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求,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求。”该句子属于ABAB的半重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相符的因素越多,对不相符因素的强调就越强烈。在诵读中,会感受上面诗句结构中,突显了“思”和“忆”的强度。
上述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声节效果以及深层含义,如果不通过反复诵读,是很难品味到的。令人困惑的是,现在某些教师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灌输知识,不惜把学生的诵读课文的时间挤掉了,甚至大部分公开示范课也仅将课堂朗读为“课堂点缀”。声、义这对好朋友,被无情地拆开了。试问,这是语文课吗?缺少了琅琅书声的语文教学,犹如一只断了一支翅膀的雄鹰,终究是飞不高的;无声的学习,终究是品味不出语文“三昧”。
让我们都来成为“朗读者”吧,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朗读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 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3. 刘大槐.吴德旋,林纾著,范先渊校点.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 李里.蒙书讲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君慧.曾国藩全书﹝M﹞.北京:线装书局,2010.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