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在常态体育课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常态体育课中渗透核心素养

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袁娇

【摘要】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433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近年来各学科都在研究如何提炼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体育教育也紧跟步伐提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本文意在常态体育课中渗透核心素养增强学生体质。

【关键词】常态、体育课、核心素养

一、常态体育课的定义

所谓常态体育课就是常状态下的体育课,它是相对于非常态课(例如:展示课、研究课、公开课、评比课)而言的。体育课本来并无常态体育课与非常态体育课之分,这里要强调的体育课指的就是常态体育课。常态课每天都在全国千千万万所学校的操场上进行着,因此它关系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常态体育课平实但不平淡,自然但不自流,简约但不简单。每个体育教师都要研读课标、研究教材、针对学情认真备课,将体育课上得有效、有趣、有活力。

二、常态体育课的定位

价值定位

常态体育课是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和主要阵地。

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我们凝练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立发展、文化修养)是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

素养和素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后天养成,体育学科的特征是锻炼身体活动,实践性非常强,有利于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学科,因此在体育的课堂上一定要突出体育的这一特征,让学生情绪高涨地运动起来。

目标定位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学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下位目标包括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体验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来看渗透着核心素养的学时目标正误辨析

1

A: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垫上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基本掌握后滚翻的技能。

B:通过后滚翻动作的学练,基本掌握其技能技巧,提高垫上运动的兴趣。

A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B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当然是可以的,只要各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就行。但是,当下我们都在提出核心素养渗透到学科中,从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则更好,因为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表述“使学生基本掌握后滚翻的技能”与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表述“基本掌握后滚翻的技能”所表述的结果有程度上的不同,前者是教师对学生学练的预期,而后者则是学生通过学练,“顺应”和“同化”为自身技能的结果。

A将“兴趣”作为达成目标的措施或策略,B“兴趣”作为目标,显然更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这是AB的本质区别。

2

A:能利用坡垫学会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

B:能利用坡垫做出后滚翻动作,做到团身紧,滚翻圆滑。

首先一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后一句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其次发展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是水平目标或单元目标的用语,在学时目标中一定要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可观测、可测量。B就很具体,不仅能做出团身动作还要团身紧,不仅能翻滚还要翻滚圆滑。这些就有针对性还可操作、可观测以及可测量,比较直观、形象、具体。

(三)内容定位

突出体育学科课程的四个特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健身性,进行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已经对各水平段的学习内容已经作了很好的定位教师只需要里清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即可

如:“运动技能”部分,其定位是获得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学习不同的体育活动方法初步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

“身体健康”部分,其定位是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发展户外运动能力

(四)方法定位

小学最主要的就是趣味化这一特点从体育课的各个部分充分地展现出来。例如:

常态课的准备部分目的是暖心、热身、启智将学生的本能需要与教学目标对接,通过心理诱导强化学生的内在心理倾向,调适学生的参与情绪有针对性地为本节课的身体练习活动筋骨、开启动力通过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运动技能充满期待从已有的身体认知经验和已学的相关联的身体练习内容出发迁移出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形成相应的学习欲望。

常态课的基本部分首先,是突出重点重点依教材而定。因此,我们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熟读教材、很好地研究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师还需具备调控课堂的能力,课堂上能“放得开,收得拢”,当课堂偏离教学“重点”时能有办法不露痕迹地收回来。

其次,是突破难点难点是依据教材并结合学情而定。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平等交往,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学习基础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中还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这不仅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起到很好地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能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走进学生,深入学生,发现学生的困难和疑虑,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要想难点很好地被解决,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第一,在组织教学要有利于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1把组分小一点可以四人一组甚至两人或自己练习,让大家的练习时间多一点,避免一部分人练一部分人站着看的现象,每个人的中等至较强身体活动时间要在40%上下新一轮文件要求在50%以上

2教师要深入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避免频繁调动队伍进行讲解的情况出现。

第二,要确保运动安全:

1将运动安全的责任落实到小组,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大家都来关心学练安全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尽量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强调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确保安全。

第三,要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

1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学练态度

2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

3凝聚学生合作学练的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文明竞争的规则意识

最后,常态课的结束部分:

1必不可少的整理、放松活动

2简短而有启发的小结

3巩固所学内容或预示将学内容的作业布置

三、常态课的评价

主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评价体育实践课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否全程参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情绪高涨乐于学练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学练任务学生的身体认知状态通过学练是否学会本课所学技能学生的运动负荷状态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运动负荷、学生的目标达成状态,是否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是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实施者,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先要有观念的转变,其次是真正的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光有笔头工作还不行还要实实在在地实施到课堂中才行,真正让学生受益,真正在常态体育课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