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实践策略
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实践策略
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王晶
【摘要】歌唱是小学阶段音乐课堂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音乐素养的提高。学生虽然会唱歌,但尚未具备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乐谱内容和歌曲情感不能充分领会和把握,出现声音不和谐、音准不统一或是没有歌曲情感的表达等现象,长此以往的学唱也只是止步在鹦鹉学舌的层次,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本文就歌唱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谈了几点感想。
【关键词】歌唱教学、音乐素养、音乐课堂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歌唱教学无疑是核心,但传统观念中的音乐课只注重教会学生学会书本上的歌,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素质是否有提高。歌唱作为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应该从读谱、节奏、速度、力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分析歌曲多声部等能力中逐步逐层次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能力得到发展,享受到歌唱活动的快乐。
一、循序渐进,读谱中学
在歌唱教学中,其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感受和表现歌曲有着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我们教师应掌握规律,探索教法学法,扎实有效地进行识谱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唱谱的能力。会唱词不一定会唱谱,但会唱谱一定会唱词,所以我们在歌曲教学中要避免重词轻谱的片面性,让学生的词谱演唱能力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1、激趣记谱
识谱唱谱的最佳期就在小学低年段,一年级学生初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兴趣,愿意尝试,这时是学习五线谱的最佳时机。根据五线谱的规律特点,我创编了一些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如:“下加一线你唱1,下加一间你唱2,一二三线,3 5 7,四线五线唱2 4,一二三间,4 6 1,到了四间请唱 3,上加一二三线6 1 3,四线五线唱5 7,上加一二三间5 7 2,四间五间唱4 6。”根据每个音的音名,我还和学生一起创编了一个五线谱之歌:
朗朗上口的歌谣,一下子把五线谱的音名都牢牢地熟记在心里。
2、词谱结合
除了低年段的趣味教学,在中高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唱歌谱与唱歌词应结合进行。先唱会歌词,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较清晰的印象,再来唱歌谱,有利于学生把握旋律的音高位置。有的歌曲节奏、旋律较简单,可让学生先唱会歌谱,锻炼和提高视谱演唱的能力,树立能唱好歌谱的信心。遇到难点突破时,可以通过分句、分段的方法,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进行视唱练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视唱歌谱的质量。教学中应该根据歌曲的难易、长短、学生的识谱能力等因素,灵活运用,相机变换,循序渐进。
二、创设情境,对比中唱
俄国卓越的教育家加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音乐学科的对比教学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音乐教材中含有不少比较的因素,我们可以深入钻研,充分挖掘运用“比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目的。
1、音乐形象的对比
在教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课中,因为首尾的相同乐段都是用赞颂、高亢的情绪演唱,中间的叙事性段落描述了妈妈平日里的生活,歌词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唱起来也很有自我对照感,所以我为启发学生用两种语气来唱中间段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勤劳、无私,天下的孩子可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能不能用乖巧可爱的“乖孩子”版本和调皮淘气的“熊孩子”版本分别来唱一唱自己的妈妈?”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的讨论着分别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区分两种形象的声音表现,最后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用了连贯、清新的语气表现“乖孩”子,用弹性、动感的声音表现了“熊孩子”,不知不觉中对歌唱的情绪对比,和音乐形象的声音定位有了进一步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这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音乐题材的对比
例如在上四年级的劳动号子《 打麦号子》和山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两种民歌中的不同题材,我用了不一样的声音和演唱风格为学生进行示范。在唱劳动号子时,边唱边做动作让学生体验一领众和热火朝天的场面。一开始,学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慢慢地学生能够理解了歌曲表达的劳动热情,也体会了歌曲本身的创作意图,觉得用动作更能表现歌曲的情绪。动作的节奏快慢是根据歌曲所表现劳动内容而决定的,山歌和劳动号子都有它们自己的共同点,都是在生产劳动时演唱,唯一的区别在于劳动号子在为有节奏的劳动服务,山歌却在劳动中抒发劳动时的感情。抓住这一特征,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以情传情,燃起了学生情感火苗,达到了情感共鸣,学生不知不觉哼起了歌,配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这节音乐课的效果推向了高潮。
三、节奏入手,体验中编
1、律动节奏创编
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课的拓展部分,我运用了律动节奏创编的方式,让学生在中间乐段配上自己喜欢的节奏型,运用给出的两个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附点节奏、一个四分休止符,根据四四拍的节奏来创编一个律动节奏:
为了体现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我在最后一个方框里先填上了一个休止符,其他就交给学生去讨论。学生们的争论多数在于这个节奏放的位置,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有的说放第一个框,有的说放第二个、第三个框,于是我就带领学生把几种组合方式都试一遍,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哪一种更合适四四拍中强弱次强弱的规律,最后确定用这个组合:
最后和学生师生合作时,又一起讨论了强拍部分是否在这个轻松舒缓的情绪中稍显笨重,在第一拍替换启用了捻指的方式,更增添了歌曲的诙谐有趣,学生们非常享受自己搭配的节奏律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解决了对附点节奏的陌生,尝到了自己创编节奏的甜头,实现了自主学习。
2、乐器节奏创编
在节奏训练《节奏人声》这一课中,我利用好学生探索的心理,把节奏训练寓于架子鼓的特性和音色中,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各种节奏型。我没有逐一让学生机械模仿演奏,而是把低音鼓、踩镲、军鼓、嗵鼓、镲片5种音色和3种节奏类型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自己探索着根据架子鼓的现场敲奏去打一打,听一听,并用自己的人声来模仿各种鼓的声音,这其中还运用到b-box的发声方式,有气声、摩擦音、鼻音等等,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同时也接触到了音乐的多元化。
然后以3个大组的同学进行立体式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喜欢节奏训练了。 一节课下来,让他们有了对于音乐是可以自己来“玩”的这个概念,对今后节奏模块的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声情并茂,合作中演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中,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喜欢表演则是小学生的天性。歌表演是融思想性和趣味性、音乐性和舞蹈性于一体,是最简易的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学生能够由内而外的结合音乐运用肢体去表现,就会带着自然、和谐的笑容去演唱,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它把无形的声音同无声的形态动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有利于学生的主观综合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1、情节性歌表演
一年级下册的音乐故事会《大鹿》一课中,呈现的是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根据这首歌曲的故事情节,就可以邀请多个学生合作完成表演。例如事先准备好兔子、大鹿和猎人的头饰,请6位同学搭成“小鹿屋”,屋前由2位同学手拉手作门,当小兔急切地敲门时,这2位同学的手分开,再拉好,大鹿向前挽起小兔的手臂,安全的躲过了猎人的追击。一首简单的歌曲让孩子们变成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增加了对歌曲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了音乐表演能力。
2、注解性歌表演
在教授《打麦号子》一课中,在学习歌曲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抡锄头下地干活的表演环节。歌曲前两句按着劳动节奏撸起袖子,然后按着后面旋律的节奏重音模仿抡锄头的动左脚跨步向前,一遍哼唱着齐唱应和的乐句“喂-喂,好姐姐呀!”。我扮演领唱者,学生自然加入“众和”,呼应领唱。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表演,积极性高涨,大家都投入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又让学生只做动作,不唱号子,通过对比学生就很快明白了劳动号子协调统一劳动节奏的实用功能,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这样的歌唱形式就是劳动号子,了解了歌曲的音乐特点。这种参与表演之后得出的结论比单纯的教唱记忆会更深刻。
歌唱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动听的歌唱不仅可以引导其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还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满足,受到美的熏陶。相信我们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用一颗音乐的爱心,带着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地浅吟高歌中,在音乐教育的路上洒一路芳香。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