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发展学校公共生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学校公共生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陈松松

摘要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公共伦理和实践的基础,使学生得到一定社会化的发展,积极发展学校公共生活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德性、理性、民主等多方面的品质,能使学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

关键词公共生活  核心价值观

 

所谓学校公共生活就是学校范围内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的集体生活,它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公共伦理和实践的基础,使学生得到一定社会准则的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小公民的一个平台。当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培养学生思想和价值准则的标准,如何通过学校公共生活,让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来和各位老师分享一则发生在我体育课堂上的小故事。

那是在一(1)班的体育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听数抱团”的热身游戏,在慢跑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老师所说的数字报成一团的同学要接受下蹲起立的“惩罚”,前几轮按照计划正常进行,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涨,当我数5的时候,同学们都快速、敏捷的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我看到一名女孩子落单了,她焦急的四处张望……,正当我要宣布对她惩罚时,我发现班级里的郭锦珊同学马上跑过去,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那名女同学,然后看着我,此时此刻,我心里有点小感动,这是一个多好的道德教育的机会啊,于是,我把所有同学组织到一起,当众表扬并奖励了这名同学,课堂上自发的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件事以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碰到学生不和谐的现象,就会拿这件事来教育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像郭锦珊一样,尊重同学、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和睦友好。至此以后,班级里的纪律明显出现好转,捣蛋鬼、打架、吵架、破坏器等现象少了很多,班级明显文明、和谐了。

我想同学们之间这种尊重、友好,互帮互助不就是“友善”的体现吗,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友善,文明与和谐”的集中体现吗,不就是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公共生活之中吗,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体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都能成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1、课堂中的小主人

学校公共生活主要是学习生活,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引导者,基于学生视角下的学习去构建公共生活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建立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础性和拓展性,促进学生深层发展。学校在公共生活的开展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制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参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和支持学生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实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撑,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校园里的小行家

传统教学方式的持续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缺失,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另外教师的权威性不容侵犯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权力还给学生,学校和老师改变角色,做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甚至的朋友,注重自主意识的、自我管理的激发,开辟学校、教师、学生的对话场所,建立学生提案、小小校园自愿者、天气观察员、学生会、各级大中小队长等对话机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学会站在公共生活的立场,探寻学校的存续与发展。个体不仅通过言语,更要通过行动参与到学校公共事务中。

   众所周知,在过去乃至现在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是被驯服的对象,教师很少实习民主的管理方式,学生不是学校生活的主题。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要保证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畅通渠道,为学生社会法发展搭建平台,给学生发挥的自由和空间,使学生的智慧能够有效融入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过程之中。例如,每天的升旗仪式上,实行班级轮流主持,人人都有机会体验主持、升旗手、国旗护卫队、国旗下讲话等角色,让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丰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内涵,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课堂;通过班级羽毛球赛中的最佳球员、最亮海报设计、最精彩拉拉队展示、最炫足球宝贝表演以及小记者报道、有奖征文等活动,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参与、发现、批判、反思与改善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自觉、自愿地介入学校公共生活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中的小公民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因此学校公共生活不仅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阶梯,更是群体公共性成长的场域,个体以言语和行动的方式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之中,学校、班级等工具性集体才能成为真实的交往共同体。而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学生公共生活无形之中已经向学生灌输了人间的真善美,社会的丑恶坏。虽然小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未必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他们发展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相信: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能力。

学校公共生活应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知道“以小处着眼,从细处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生中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杨曦. 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公民教育观 [ J] .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4, ( 3 ): 15..

[2]叶飞.参与式公民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3] 徐贲. 教育场域和民主学堂 [ J]. 开放时代, 2003, ( 1) : 95.

[4]单玉.“服务学习”(SL)与负责任公民的培养[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5] 张康之, 张乾友. 公共生活发生的路径 [ J] . 学海, 2008( 1) .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