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优化问题设计,让课堂有所为有所不为

     

优化问题设计让课堂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锡市五爱小学   孙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文脉,我出示了填空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表示苏轼心情的词语来填写: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别人都欢欢喜喜,而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__________,看着月亮这么圆、这么亮,他不由__________起来,可转念一想后,他又___________

课堂上学生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到了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三个词进行填空,课堂教学非常顺利。然而在课后,我忍不住开始反思:学生在此处的填空中是否过于简单?这样的练习有其作用么?学生学习的思维性在哪里?生长点在哪里?

经过反复思考,我意识到自己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教下去而教,确定了这样的练习设计是有问题的,需要对练习进行优化将语言训练扎扎实实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点上。

于是我尝试这样设计: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别人都欢欢喜喜,而苏轼却______,看着月亮这么圆、这么亮,他________。但转念一想后,_______

此次设计主要改变填空的提示语,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五花八门的,可能不会一下子找到正确的词语。但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填空题目修改后,学生第一空可能出现的答案会有:思念弟弟”“心绪不宁”……这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心绪不宁,代入文本中分析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思念弟弟,除此还有背井离乡的苦楚,看到别人阖家团圆联想到自己的心酸……因此心绪不宁一词概括得会比思念弟弟一词更全面,更能体现苏轼此刻心情的复杂。学生们从两个词的比较中明白,当两者代入似乎可以时,需推敲该词在文本中的地位。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会反复地朗读文本,然后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学生在关键词的推敲中,能主动地去探究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这一思考过程也就抓住了苏轼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原因。

所谓词不离句,就是要将词代入到语境中。修改后,将第二空后面的起来一词去掉,让学生更多地是从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答案,而不再是因为文中有“埋怨起来”这一原话,因此看到“起来”便脱口而出“埋怨”。这一改变避免了机械的缺词填空。同样第三空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转折词,让学生明白苏轼一开始是在埋怨,在转折后苏轼是从消极变得乐观豁达,因此填宽慰。如此一来,这一文段填空的练习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文章的整体框架在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建构,还让学生在填空过程中有了对语句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设计调整,让我看到语文课堂要允许语言火花的存在。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也需思维地不断碰撞。追求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换言之,就是要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习的,显现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