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引“动”策略 重现课堂活力
引“动”策略 重现课堂活力
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 颜小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展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个性。
一、融生活——诱学生心“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拉拉手 交朋友》紧紧围绕“我是小学生啦”这一单元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做到见了师长、同学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还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这课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当孩子们怀着不安与渴望走进小学的大门时,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与同伴、老师打招呼。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中快乐地成长呢?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见面问声好”的主题活动。上课前我让学生向家长了解国内外打招呼的一些方式,了解必要的礼仪动作。我在上课前提早来到教室,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观察他们的反映。活动开始时,我说:“咱们班同学很有礼貌,进了教室,我主动和三位同学打招呼,结果有五位同学主动向我问好,老师真替你们高兴!主动向别人问好,是一种非常有礼貌的表现。同学们,请回想你主动向别人问好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吧。”我在课前即从学生生活入手,把课内课外相结合,再加上恰当的鼓励,很快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体现了道德培养的回归。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出示表演提示:(进了校园,见到老师;路上遇见张爷爷;两位同学在上学路上相遇。)三个内容,让学生分组自主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激励、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有体验的情景展示出来。虽说是刚入学的孩子,但是因为课堂近乎游戏,因此,学生也能很有兴趣的投入到活动中来。整个活动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儿童的朝气和欢乐的激情。活动使小学生增进了了解,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招呼,感受到了课堂生活的乐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课程标准也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制造悬念,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干点家务活》,在上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是怎样当家的?(2)爸爸妈妈是怎样买菜的?(3)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办?(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感受父母为他们做了很多,他们为父母做的却很少。从而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应该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成为父母的好帮手。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属于道法课中的“生活指导型课”。课上,真枪实弹地让每一位学生整理了自己的书包。我想,学生不可能靠几句儿歌,就能掌握正确的整理方法。只有在课堂上利用一切手段,手把手地教,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整理方法。从后期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中便知道,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很多学生回家后不仅高高兴兴地、认认真真地整理书包,还像模像样地整理起房间来。所以说,生活指导型课是很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操练的。我想,有的时候,咱们的课堂应该放手让孩子动起来,因为道德产在于生活,真实的行动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真实写照。
四、导辩论——激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案例《我想和你一起玩》课堂教学片段:
师:和小伙伴一起玩很快乐,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跟小伙伴在游戏中的快乐吗?
(学生一个个如数家珍,叙述和小伙伴游戏时的快乐。)
师:(很高兴)小结──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有这么多收获,所以,要学会和大家有好相处啊!
生:老师,他说他家和小伙伴玩游戏时闹起了矛盾,还打了起来。
师:(故意顿了顿)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要咬舌头呢!你们平时和小伙伴游戏时有这种情况吗?(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
师:那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游戏玩不下去了吗?
小组讨论回答。
师:在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就会产生矛盾,遵守规则就能玩得开开心心。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你们以后在游戏时会怎么做呢?(遵守游戏规则、相互谦让、包容,互相包容……)
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动”口,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作出结论。在讨论辨析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分享好邻居带来的快慰,一起出谋划策处理邻里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总之,课堂上,只要我们能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那么我们激活的不光是道法课,更是学生的思维和他们学习道德的兴趣,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