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校本研修增效的路径
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校本研修增效的路径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刘铭
校本研修是教师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常态研究与培训行为。校本研修 “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落实的关键在于实施主体——人的发展,即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教学、研究、培训有机结合,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办学质量。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增强校本研修实效的关键路径。
一、生活教育:让教师过上富有研究意蕴的教育生活
校本研修要增效,首先就要丰富校本研修的意蕴,增强校本研修的吸引力,让教师通过校本研修感受到成长带给自己的变化。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1]校本研修作为教师的自我教育和培训,同样要以教师的生活为中心,“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总之,教师只有过上富有研究意蕴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在教师内蓄的积极力量和专业资源的浸润和影响下快速成长。教师生活的关键文化场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科组文化。教师在教师实践过程中,互动和交流最多的就是学科组和备课组,校本研修要想增效,学校就必须推动学科组从布置任务的事务型,向“研究+培训”反思型转型,每次学科组活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进行实践研究,在教学反思和对话中研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通过一步步小积累促进整个学科的建设。总之,“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3]
2.办公室文化。校本教研是教师身边的学校科研,教师身边是谁,直接决定着校本教研质量如何。每位教师即是办公室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办公室文化的传播者,学校在安排教师办公室时,就需要从校本研修的角度,思考如何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文化携带者,有效组合成一个具有“研究+培训”意蕴的办公室,让具有教育科研意识的教师成为办公室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真正让办公室文化富有研究意蕴,让校本研修在教师身边如影随形。
二、小先生制:让教师走上多元省察的教育研究之路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校本研修要想增效,教师省察自己必然是一个多棱镜,让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而推动教师研究并解决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省察需要镜鉴,于是很多教师抱怨,没有专家指导,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我们如何开展校本研修?一些学校校长也抱怨,认为没有专家指导,我们校本研修只是教师之间互动,不过是“萝卜炒萝卜,是炒不出肉味的”,而除了自己学校生长出来的专家,大部分教育专家不可能每天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紧跟教师进行指导,于是一些学校校本研修低效,甚至无效,便归因于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平台太窄,导致校长拥有的专家资源太少。其实,在陶行知看来,“专家”就在身边。
1.学生。学生是我们最直接的“教育消费者”,我们一堂课教得怎样,我们不问身边的“消费者”,却想方设法去问专家,是不是有点“远水解近渴”? 有教师说,学生太小,他们怎么能帮我们评课呢?从教学结果看,陶行知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看学生能否将学的内容教给别人,“小孩是怎样教别的小孩呢?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4]你看“小先生”怎么依葫芦画瓢教其他小孩,你就能镜鉴自己是如何开展教学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正如有经验的老教师所说,“当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总是跟着你走,思维跟着你走时,说明你这个教学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是高效的”。
2.徒弟。学校为我们结对的徒弟,或者教龄比自己短,职称比自己低的老师,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镜鉴的价值,其实,换个角度,最接近学生年龄,最接近学生文化的恰恰是学校年轻的教师。正如老子《道德经》第66章所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如果我们带着他们进课堂,他们常会给我们带来学生想说却没有能力说的学习心得,如果我们能够将他们转化为我们的“小先生”,虚怀若谷,请他们谈谈听课后的感觉,或许没有专家那样的术语,但朴实的话语中常蕴藏着我们反思成长的契机。正如陶行知所说,“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5]
三、教学做合一:让教师在大胆试验中解决实际问题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6]就校本研修而言,欲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求教育刷新进步,必先有试验,以养成其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矣”。所以,校本研修首先要从鼓励教师大胆试验开始,当然教育的实验和别的实验不同,“学生进学校是要达求学的目的,所以实验教育时,以不妨碍学生学业为最要。”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校本研修在鼓励大胆教育试验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两个中心。
1.以学为中心。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7]“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8]所以,以学为中心是校本研修的起点,也是校本研修是否促进学生学业成长的最终落脚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堂教学后的反思都以学为中心,也是教学、研究和培训三者最佳结合点,唯有如此“教学做合一”,教师才能在校本研修的同时,减轻自身的教育负担,提升自己教育工作的成效,才能使校本研修真正走进教师日常教育生活。
2.以问题为中心。陶行知说,“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9]又说,“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10]如果我们校本研修聚焦我们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一步步积累教育经验的过程,这也是校本研修作为草根研究和行动研究最好的切入点,也是培训教师最好的抓手,因为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就是最好的培训,而这种培训恰恰能够做到“教学做合一”,正如陶行知所说,“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要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11] 总之,校本研修增效的路径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教师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出发,甘愿做“小先生”,“教学做合一”,让教师过上富有研究意蕴的教育生活,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成长发展。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