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之大问题设计策略

       

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之大问题设计策略

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张琳

 

摘要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是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大问题要引发学生有根据的思维、有条理的思维、有深度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课堂大问题的设计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问题   设计   思考  实效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得精准而富有巧妙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还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一篇课文里,或是一堂课中,如何去设计大问题?首先,要明确大问题的概念,“大问题”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提出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找出大问题设计的“点”。接下去,在设计问题时,提的问题一定要精准而凝练,要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以探究为主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应该是学生在看过文章之后在内心涌现出的疑惑,教师预设的问题应该和学生的疑问是一致的,教师的问与生的疑产生了共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课堂的各版块设计应紧紧围绕大问题展开,阅读、表达、迁移应在大问题的引领下,环环相扣,层层展开,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那大问题如何设计?下面我结合不同的课文案例,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找到大问题的突破口。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涵盖了课文最主要的内容,文章的主旨。在把握教材时候,我们不防从题目上着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自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看了这个题目,学生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怎样一定会很好?顺着这个疑问,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归纳,很容易理出来这样一条主线:种子觉得大口呼吸,站着会很好,于是变成了一棵大树;大树觉得会跑一定会很好,于是变成了水推车;手推车觉得能坐下来休息会很好,于是变成了椅子;椅子觉得能躺下来很好,最后变成了木地板。这一大问题的设计,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定会很好?结合各种事物的作用,学生自然就发现,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每一样事物都有很大的作用。这一大问题的设计,不仅串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巧妙地和文章的主旨进行了统合。紧扣文章题目设计的大问题,抓住文章的要点,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们阅读、思考、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二、紧扣课文内容,找准大问题设计的要点。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很难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线索。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联系教材,围绕一个中心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围绕课文主要内容,第一课时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大问题:风声美妙在哪里?通过这一问题的引导,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作业设计都有效地与大问题“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进行了关联,整堂课的教学串联到一起,课堂不再是分割的课堂,而是整体化一的。学生在这一大问题的指引下,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在大问题的牵引下逐步解决。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大问题,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五个版块,凸显了大问题对整堂课的引领,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仔细听(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大自然的声音》。

通过联系大自然,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潜在认知。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

在字词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表示声音的词,通过学习象声词具体感知各种声音的不同,为下文感知风声的美妙做下铺垫。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这一环节学习,明白本课主要讲了风 水 动物的声音,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概括了全文的所有内容,板书:美妙。让学生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

4、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风声的美妙。

2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习本段,我首先提出大问题:风的声音美在哪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大问题,接下去我将这个大问题细分为两个小问题:

a.这段话写了几种风声?

b.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风用他的手风导演要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知道这段话写了三种风声,翻动树叶时、微风拂过时、狂风吹起时。
   
那究竟美妙在哪里呢?接着将风所奏出的三种声音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读,去模拟风的声音,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对比微风与狂风的不同,感受声音的神奇,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各种读的训练,将学生对风声美妙的感受融入到学生的朗读中。在解决这一大问题“风声美妙在哪里?”时,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风是一位大音乐家,是一种最形象而恰当的比喻,进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水到渠成解决了本课所设计的大问题,风声美妙在哪里?整堂课的教学我紧扣“风声美妙在哪里”这一核心大问题,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在大问题的引领下,有效实现了各教学目标的完成,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作业设计,凸显与大问题关联。

统编版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作业园地。这也是我们研读教材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作业园地中的内容往往是对这一篇课文重点知识的巩固,或者是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课文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大自然声音》这一课,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美妙的感受。在作业设计上我设计了两项作业:练笔(二选一)。
1)积累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句,选一两个拟声词,结合生活观察,写一段话。
2)在寂静的早晨或宁静的夜晚,静静聆听,捕捉大自然的细微声响,写一段话,用上合适的拟声词。

这一小练笔的设计,既充实了课文内容,又促进了学生对风声美妙的情感体验,将学生掌握到的象声词,对大自然的认知,对大自然中声音美的感受,融合到一起,转化生成自己的作品,释放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独具匠心的课堂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个精准而凝练的大问题,同时还要有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小问题,趣问题,这样的小问题应直接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的课堂,是语言和思维、情感、审美、文化相融共生的和谐课堂。“大问题”,让课堂走向本真——始终思考孩子的经验视界进行智慧对话。使教育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分享和美的享受。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中的大问题设计,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