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文化视域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探究
无锡市五爱小学 张海燕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大幅增加,引起语文老师的思考:如何基于深厚的文化背景,把古诗词讲给学生听?在精准定位语文要素的前提下,与学生一起共读一组古诗,寻找文化的母题;联系生活,体验古诗中的民俗文化,拉近古今的距离;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让文化的基因融进学生的生命,陶冶人格情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 民俗 意象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一大特点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即古诗文的大幅增加。据统计,教材中共有古诗文132篇,约占课文总数的30%,比人教版比较,大约增幅80%,接近翻倍,确实增幅很大啊。为什么增幅如此之大?笔者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来回答,就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若没有这个“根”,中国人的躯体和精神都是飘零不定的。有了这个“根”,不管到地球的哪个角落,始终有根线牵动着精神和肉体。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面向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我们如何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值得继续探究。
一、联系单元,定位语文要素
以三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为例,笔者对两册教材中的诗歌整理如下表所示:
表1:统编版三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
题目 |
主题 |
单元导语 |
语文要素 |
三上(二)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
秋天 |
金秋的阳光, 洒在树叶上, 洒在花瓣上,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学习写日记 |
三上(六)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
祖国的山河 |
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的每一寸土地, 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
三下(一)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
春天 |
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 |
1.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3.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
三下(三)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传统节日 |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节日的过程。 |
可以看出,每组诗或者说每首诗都承担着单元要素赋予的任务。例如,三上(二)(表示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同。)这组诗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一个关键词“金秋”,可以说开篇点题,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对应的,这组诗的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课后习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三首诗写得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个问题指引着学生去诗中寻找关键词,《山行》中的“枫林”“寒山”,《赠刘景文》中的“荷尽”、“菊残”,《夜书所见》中的“秋风”等词语,进一步发现,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样的发现比仅在一首诗中领略秋天的美好更有意义。如果说对一首诗的解读是在纵向上延申,那么对一组诗的发现则是在横向上的连接。拓开了视野的维度,由原来的一维空间走向了二维空间。继续看,语文要素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相应的课后习题是这样的: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结合注释”这一方法,此处是在统编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可以说,结合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个方法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虽然古诗离我们年代遥远,但是它与现代汉语的距离是紧密相连的,依然承载着当今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
二、组诗教学,寻找文化母题
从表1不难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标题都是《古诗三首》,之前的人教版、苏教版、S版等教材基本上都是《古诗两首》,增加了一首同主题的古诗,让组诗教学的意味更加明显了。咏秋的诗歌虽不比咏春的诗歌数量多,但是,秋天的诗歌绝对是丰富多彩、情感细腻的。有人在秋天里歌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在秋天里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人在秋天里思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天的细腻情思是多种多样的。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解读了六种秋天不同的古典诗情: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采用“远取譬”的比喻方式打破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想象机制,使得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范仲淹的《渔家傲》在边塞诗这一母题中,没有唐人豪迈、开朗的英雄主义,而是悲中有壮,远离悲秋的俗套;《苏幕遮》同样是写秋天和乡愁,但悲中无壮。在意象上,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明月楼,色彩明净,悲而清澈。但是又不像李清照那样凄,没有凄凉之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意象的并列调动读者的想象,构成了完整的视觉图景;刘禹锡的《秋词》在立意上打破了悲秋的套路,使它有了不朽的价值;杜甫《登高》中表达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是相当深厚而且博大。
将三上(二)的三首诗放在悲秋母体的诗歌中比较一番,苏轼在深秋里写下《赠刘景文》,表达的是对人生逆境的豁达和乐观。叶绍翁在秋夜的旅途中看见远处篱笆下儿童举起的灯火,一阵暖意涌上心头。通过一组诗的对比阅读,在横向上连接悲秋母体的诗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同中有异:那些一脉相承的情感共振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而那些不同的细腻情感,才是这首诗经大浪淘沙后流传下来的原因,毕竟没有哪个读者喜欢读重复的内容。
三、联系生活,体验民俗文化
古代诗歌有很多涉及到传统节日,如果按照节日归类,每一个节日都能做出一个专题。以三下(三)为例,《古诗三首》中选取了关于三个传统节日的诗: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其中一道课后习题这样设计: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第一个问题根据诗文内容或者课后注释能找到明确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把我们今天还保留的节日习俗与诗中出现的习俗作一番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这一课时,清明节刚刚过去,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同学们刚刚度过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异口同声:清明节)
师:你和家人在这个节日里做了什么事情?(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扫墓)
师: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也是这样过清明节的。唐代诗人杜牧记下了在清明节这天的所见所闻,接下来我们走进《清明》。
今天的节日习俗和几千年的习俗居然一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了学生和古人之间的距离。小学生学习古诗很少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总是感觉古诗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很遥远,空间上更是没有交集,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觉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感,我们与古人一直联系着,没有间断。同时,导入环节也为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埋下伏笔,联系生活中清明节扫墓的习俗猜测“欲断魂”的意思,进一步理解人们在缅怀亲人时的伤心难过。
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国融合现实生活中的民风民俗,能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情感上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关注意象,融入文化基因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要告别逐字逐句的枯燥讲解,就要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诗中的意象,经历从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学习历程。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就像月亮,在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反复出现在多种题材的诗歌中,逐渐形成了它独有的内涵。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情感深厚且执着,月亮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直到今天(今后也会),一提到月亮,咿呀学语的儿童也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即便是多年不读诗的理工男,说起“月亮”也会想起“思乡”这样的词语吧,这就是文化的基因。
再看表1,三年级所学的古诗中有两首诗出现了“风”,分别是杜甫《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和叶绍翁《夜书所见》中的“江上秋风动客情”。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玩起飞花令:回忆含有“风”的诗句。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做了整理,仅仅收录教材中出现的诗句,课外拓展的暂时不放其中,如下表所示:
表2:统编版一至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含“风”的诗句
序号 |
诗句 |
诗题、朝代和作者 |
主题 |
1 |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春晓》 【唐】孟浩然 |
春风 |
2 |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村居》 【清】高鼎 |
|
3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 【唐】贺知章 |
|
4 |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
|
5 |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
《绝句》 【唐】杜甫 |
|
6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元日》 【唐】王安石 |
|
7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
风
|
8 |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
|
9 |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
《风》 【唐】李峤 |
|
10 |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
《望洞庭》 【唐】刘禹锡 |
|
11 |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
秋风 |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11句写“风”的诗句中有6句写春风。可以推测,写春风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可见,春风多么受诗人的欢迎,细究原因,春风带来了新生命,“春风吹又生”;春风带来了新希望,“总把新桃换旧符”;春风让沉寂的大地焕发生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此时,教师只要做一个诗句的“搬运工”,把含有春风的诗句搬运到一起,学生在诵读中自然地就能体会春风的妩媚,懂得历来的诗人为什么钟爱春风了。这个过程,让“风”的意象走进学生的视野,留在学生的心间。
难道写秋风的诗句就很少吗?留下一个悬念,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关注写秋风的诗句。在这个过程中,就把学习的方法渗透到古诗的学习中,也把文化基因的种子埋在了学生的心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学过就学过了,读过就读过了,竟然不知道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写“风”的诗句。待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不仅文化的基因烙印在学生的生命里,人格熏陶也呈现在学生的生命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2]罗艳.举象立意 言意共赢——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智慧[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0.3.
[3]陈瑛.文化视野中文言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策略——以《文言启蒙课》系列读本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0.4.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