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无锡市梨庄实验小学 花景蓉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音乐美、意境美、情思美等审美特质,是形式美和内容美高度结合的典范。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很高,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小学生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古诗词教学进行审美建构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尚存在着教师教学缺美境、学生学习缺美感等审美缺失问题。本研究从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探讨审美建构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古诗词的有效教学建言献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建构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改提到的审美理念很难贯彻落实。本研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建构进行分析,寄希望于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现有困境。
一、小学古诗词中的审美特质
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古诗词,都是内容美和形式美高度结合的统一体。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古诗词包含的美育资源进行发掘、梳理,以便教师能结合古诗词的审美特质因材施教。
(一)古诗词语言形式的审美特质
古诗词创作讲究韵律、遣词造句和对仗,这种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古诗词语言形式的审美特质主要包括音乐美、工整美和凝练美。
1.音乐美
古诗词之所以具有音乐美,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平仄发音、抑扬顿挫的音调起伏以及和谐的押韵等美学特质。声调不同的词交替组合在一起,给人以舒适流畅的节奏感。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就体现了平仄交替规律:湖光(平)秋月(仄)两相(平)和, 潭面(仄)无风(平)镜未(仄)磨。上句和下句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除此以外,押韵也是构成诗词音乐美的另一种因素。比如孟浩然的《春晓》,首联、颔联和尾联都押“ɑo”韵,“晓”、“鸟”、“少”是韵脚。
2.工整美
古诗词的美在其形式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工整,一方面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另一方面是词义相对、词性相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就是工整的对仗,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举例:“两个”对“一行”,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名词相对;“鸣”对“上”,动词相对;“翠柳”对“青天”,名词相对,除此诗人还注意到颜色的相对,黄对白,翠对青,色彩鲜明,整首诗对仗工整,给人一种独特的欢愉感。
3.凝练美
诗词所容纳字数有限,想要准确表达深层的含义,就需要做到用字的准确、简练以及新颖。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凝练,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颈联时,曾试过满、过等字,但都觉得太死板,最后改成了“绿”字。“绿”本身为名词,这里作使动用法,既凝练又新颖,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入眼帘。
(二)古诗词语言内容的审美特质
优秀的古诗词必然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诗词的审美特质除了语言形式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主要包括意象美、意境美和情思美。
1.意象美
古诗词中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诗词作品里意象组合较为繁杂,这使得古诗词意蕴深厚、境界悠远。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写了“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四种意象,意境优美而开阔。诗词中的意象之所以美,除了本身描绘的形象画面美外,更是因为它蕴含了诗人浓厚的情感,比如“月亮”这个意象,普天之下只有一轮明月,虽然相隔千里却共对一轮明月,因此月亮常常寄托着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2.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诗寓离情于写景,以三月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的送别图画:前两句意境优美,呈现了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广阔,写出了诗人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在对孤帆的翘首凝望中,李白的深情也随着江水滚滚东去。
3.情思美
《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情感方面的要求。小学教材中所选择的诗词都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包括思乡之情、送别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等。作者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对美的体验和感悟都蕴藏在诗词中,等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充分挖掘,充分体验。
就拿诗人李白来说,他所创作的古诗题材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思,《静夜思》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是送别之情,《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学生只有充分理解诗词,体会到诗中的情感美,才能得到心灵的涵养。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缺失问题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质,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古诗词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审美体验。笔者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实习观摩,发现小学古诗词审美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古诗词相较于其他课文来说,篇幅很短再加上考试又侧重于记忆背诵,这就造成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少灵动和美感。以下是笔者观察记录的某老师在执教《池上》时的教学片段:
师:理解第一句中的“小娃”和“小艇”
生答,师总结
师:理解第二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偷”的层次含义(小孩子瞒的是谁?“偷”是褒义还是贬义?)
生答
师总结前两句:主要写事
师:理解第三句中的“解”和“踪迹”
生答,师总结
师:理解第四句中的“一道”
生答
师总结后两句:主要写情
师:通过----景象,写出-----形象
这节课老师采用的是讲授法和问答法,教师虽对教学知识方面进行深入讲解,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尤其教师在讲解“一道”时只是机械地传输含义,如果结合一些图片会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审美气氛,找些图片和视频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白莲环绕之美,从而理解小孩偷菜白莲的情趣。
(二)美读不够充分
叶圣陶先生将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古诗词音韵流畅、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丰沛的情感更能带给人心灵的熏陶。古诗词中的美读就是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让学生背诵然后抄写默写,以讲代读,缺乏学生的主动性;以析代读,缺少课堂的灵动性。即使是有朗读的环节,通常学生只是听老师范读然后自己划分节奏再读或者机械性地诵读,有感情的美读还欠缺一些。
(三)内容解读僵化
当前,很多教师对古诗词内容解读呈现一种僵化模式,虽然对古诗词的分析面面俱到,但对诗词的意境和整体美感进行了拆分。有老师对《咏柳》进行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这两句中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比喻,诗人把柳枝比作绿色的丝带。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同意她的说法吗?同意的话就把这个修辞手法批注在诗句旁边。
师:后两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一句中诗人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春风比喻成剪刀。
师:疏通意思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
整节课教师忽视了对诗词内容的审美解读,侧重于字词句的分析。《咏柳》的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柳树,突出了它的颜色美、轻柔美和形态美,通过美丽的春景从而烘托春天的活力。整堂课教师却对诗词意境和美感进行拆分,这种模式化解读也造成了学生机械的学习,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缺失。
(四)鲜有文本拓展
笔者曾观摩了一些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也查找了一些教案设计,发现很少有教师对文本进行拓展练习。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一般只是背诵古诗和做练习题目,比如“回家后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搜集一些相关的古诗词下堂课进行交流”。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古诗词教学不应该只是机械性地教授字词解释,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段要求对文本进行拓展。然而事实上,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完善,一方面是考试对古诗词的拓展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诗词鉴赏能力不高,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审美建构途径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较为僵化,实现古诗审美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笔者在对小学语文名师的诗词教学分析研究以及自己的实习和教学基础上,针对古诗词审美缺失问题提出以下审美建构途径。
(一)营造审美情境,唤起学生审美兴趣
对古诗词教学进行审美建构,首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创造情境是一种很好的审美引导方式。
戴建荣老师在讲解《送元二使安西》时,采用音乐渲染的方法,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节选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程度时,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足以表达他的这种情感。那我们就要来唱了。(师板书:唱)
师: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音乐深情地唱起来,生仔细地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暂时还不行,仍然请听,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行了吗?暂时还不行,千万别着急。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师边做手势边唱,生小声跟着唱)
戴老师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的渲染、教师的动作和诗词的意境相交融,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随着教师深情的吟唱,学生被带入了教师精心创设的审美情境当中,对诗词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重视诗词美读,加深学生审美感知
美读就是要声情并茂地读,所以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诗歌语言形式的美上面,更应该在充分理解诗词内容后读出诗人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
孙双金老师在讲授《赠汪伦》时,先让学生读通、读懂诗词,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景。再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进一步领悟诗中的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像这种再读就需要教师先进行引导,然后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和自己的体会朗读,从读出感知情感之美。
(三)创新诗词解读,加强学生审美理解
在前文的分析中发现一些教师诗词解读僵化,自然而然学生也形成了固定的诗词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自身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尊重学生审美主体地位,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文本解读。
汪秀梅老师在讲《江南好》时让学生深刻理解“好”的含义,以下是她的教学片段: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是更好吗?
生:我觉得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仅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字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师:这就是经典诗文用字的精妙。
汪老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体会“好”和“美”的差异,理解古诗用词之巧和诗人的用意,从而体会到这首诗不仅仅写了江南景的美,也写了其他方面的好。
(四)鼓励文本创造,发挥学生审美想象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为,“听”和“读”是输入、领悟和鉴赏,“说”和“写”是输出、表达和创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再创作方法的训练有利于要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提高审美创造力。
以仿写古诗词为例,某老师在教授《风》时让学生想象风还能吹落什么。有学生仿写的是“入园百花开”,还有的说“吹散千层沙”“吹皱一尺水”等。最后老师还让学生把精彩的句子整理成新的诗歌,并取名为《风之二》。教师让学生模仿诗歌并创作新诗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语言精美,同时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通过自己的想象、情绪体验从而进行的审美性创造。
四、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充满美感的古诗课堂,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拓展诗词审美范围,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从而深入体会诗词之美。但是,古诗词审美建构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同时还受着应试教育的制约,由于笔者的知识经验不足,本文的研究还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