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漫步与遐想】我也要一颗糖 刘玉群

     

案例:

今天的语文课要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特意先设计了一个有难度的谜语请学生猜。奖品呢,嘿,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意外、有些特殊,是一颗水果糖。

发出奖品后,我随手把剩下的一颗糖放在讲台上,开始了课文的教学。读好课文是今天课堂的一项重要目标,因而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并按以往的老规矩,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加上一颗星,有了这颗星,学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多记一个满分。这可是我苦思冥想,并且已通过实践证明是对六年级学生最具诱惑性的奖励呀!我曾用这样的方式激励了好多学生。

学生小华的朗读一向不怎么样,可今天却高高地举起了手。让我暗暗为自己的做法高兴。这么积极,当让要给他一次机会。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朗读,通顺、流利,虽然没有什么感情,却完全超出了原有的水平。我大喜过望,给了他充分的褒奖后,又郑重其事地让他给自己加上一颗星。不料,小华迟疑了一下竟大声对我说:“老师,我想要一颗糖。”惊讶在刹那间布满我的脸。而其他学生呢?片刻的呆滞后,竟纷纷嚷起来:“让我读,我也要一颗糖!”“我也要!”……更有甚者,竟愿意用两颗星来交换老师的糖。全然不顾忌我的满脸诧异。

评析:

一颗极其普通的水果糖,在家里也许只有扔进垃圾筒的命运,可在课堂上,却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看着孩子们轻轻剥去糖纸,慢慢把糖放入嘴中,细细品味,看着他们略显陶醉的笑脸,我不得不静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记得想到陶行知先生曾积极倡导“以人为本” 的教育观念。是啊,我们的激励教育应当是能真正走进人的内心深处,激发人的内在精神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师生活动。激励教育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只有尊重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适应教育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而作为教师的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固有的方式去思考——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是“大人”了,分数理所当然应该是他们的最爱。但却忽视了那些本该显而易见的实质——虽然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依然还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对每个孩子来讲,追寻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当糖果也能成为课堂成功的标志时,它能把成功与甜蜜一起植入孩子的心田,这远比整天面对的加星的诱惑大得多。这样的激励效果当然也就更加明显。原本一直以为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我,终究还是没能摆脱大人的“教育眼光”。

现在想来,激励同样需要我们能蹲下身子看孩子,与孩子之间形成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使教育成为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火花世界。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慢慢地越站越高,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那么民主,那么能懂孩子的心。   

蹲下身子看孩子,我想如果我们能把这句话印刻在心上,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摆置上一颗“糖”,那该是多么令人陶醉而又写意的课堂啊! 

                                           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  刘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