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南长实验中学:为学生建起“梦想实验室”

              走进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的机器人教学专用场所——“创客之家”,记者看到,墙壁上贴满了授权专利的证书,桌面上摆满了学生们正在搭建的开源机器人,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XY测绘仪……“学生在这个‘梦想实验室’里研究、创作、分享、提升,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学校副校长王依群说。
  “丁零——”下课铃响不久,不少学生陆续走进“创客之家”。“学生爱钻研,一有空就来研究自己的作品。”学校专职信息技术老师黄秦祺向记者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氛围浓厚,从2012年至今,学校就获得了51项授权专利,同时还评上了“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学校”、“海峡两岸智慧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等荣誉称号。一所普通的中学的科技教育,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熟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白手起家”发展科技教育

  南长实验中学校长杨晓红介绍,学校之所以选择发展科技教育,主要是学校此前在模型、电子摆拼等方面获得不少成绩。加之学校的对口小学常年开展机器人社团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升入初中后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学校克服各项困难,逐步发展科技教育。
  发展科技教育,机器人是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顺利开展机器人教育需要一定资金保证,“而学校规模较小,原有的资金力量维持学校运营已经捉襟见肘。”为此,学校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帮助,多渠道筹措经费,杨校长介绍,学校还主动承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寻求相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资金解决了,摆在杨晓红他们面前的是另一个难题,专业师资哪来?据介绍,因缺乏专业师资,2014年上半年,学校还需把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带到有相关师资的小学进行培训。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专门引进计算机专业的黄秦祺老师进行机器人教学。黄老师刻苦努力,在两年多时间里,快速成长,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的初中组机器人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他指导学生的创客作品也获得第一名。

 探索分层教学,形成跨学科整合模式

  在机器人教育初具雏形后,学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采用大班教学和社团活动两种模式。大班教学主要集中于初一、初二年级,教授学生软件、电子、机械和简易机器人这四大块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机器人入门教学。”教师黄秦祺说。社团活动主要让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升编程和搭建能力,并通过参与竞赛和校外交流拓展视野、激发灵感,如参加上海创客嘉年华、高校夏季科技夏令营等活动。
  除了探索分层次教学,学校还积极探索“STEAM”教育理念,形成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王依群副校长解释,这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出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内容。“学校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机器人教育,日常教学内容主要以开源平台硬件与软件为主,从教授学生使用编程制作动画与学习变量、数组、坐标系等内容到结合开源硬件制作出各类智能机器人作品。整个过程中融合了语言、数学、物理、生物、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学校建立了作品研发教导会机制,集中各学科骨干教师,寻求家长、校外辅导员的技术支持。“这样的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动手实践、创新发明和多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等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王依群说道。

  建设课程基地探索科技教育

  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展评活动中,作为承办学校,南长实验中学12个班级的学生配合全国各地的教师,使用不同软件、不同器材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学校普及机器人教育近两年来,学生先后获全国中小学生创客邀请赛初中组一等奖、第24届计算机表演赛无锡市初中组一等奖、2015年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初中组二等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无锡分赛区团体二等奖等。
  面对荣誉,学校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杨晓红介绍,未来他们将以建设课程基地为目标,继续发展机器人教育,“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在课程基地完成核心教学内容,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学校是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的科技实践基地,也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信息技术系的实践基地。“顺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我也希望能让师生走出去,走到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去,让大家感受到产业与科技的发展。”(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