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更美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2018年3月20日,五爱小学成立了课堂转型研究中心组,学校希望以“实践研究中心组”的研究为发动机,推进学校甚至五爱集团的课堂转型。一学期下来,收获满满。近日,中心组邀请五爱教育集团的老师们一起来回顾他们走过的路程,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活动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回顾篇。中心组方斓、朱永兰、华燕老师从一个课例《记一次班级讨论会》的教学片段说起,重现了中心组其中一次活动的过程。她们围绕这节课中“如何让例文的介入更得体?”“习作教学中如何有效搭建支架?”两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得出两个观点: “深度学习”课堂里的“教”, 应选择合适的契机;“思维课堂”的“导”, 应充分重视“支架”的搭建。中心组第一阶段的研究就是从“课例研究”展开的,“课例研究”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草根研究方式,借助“课例研究”可以揭示“看不见”的课堂事件意涵,浮现“看不见的关系”,表达“看不见的故事”,将这些“看不见的实践”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研究。
第二篇章——互动篇。对世界与他者的认知即是从共振开始的,无论同世界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是和谐的抑或对立的,共振一旦发生,就会生成分享的场所。新型的教学范式是学习者与教师的共沟通活动,在对话与交流中展开课堂教学,在交互作用中协同地构建新知。徐枫、任萍老师给老师们带了了许多有趣好玩的互动节目,全体老师积极参与,体验了一回“在一起”的感觉,亲身体验到了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在一起”的课堂。
第三篇章——分享篇。中心组成立以来,每一位成员都是 “反思型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做中研,研中学,读书、反思,同内心展开对话,潜心于课堂转型的草根研究。在五爱小学多年和谐学堂研究的基础上,分语、数、英、艺术、综合五个学科组针对以学为核心的和谐学堂的诸多要素,表征,规律,原则进行学科化的梳理总结。钱丽娜老师代表中心组向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所思所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要精准,收、放的时机要恰当,“教”要更多地“听”,“学”要更多地“说”;我们要从传统的“一问一答”走向“一问多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知 识 点”的教学走向“ 知识体”的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转型的艺术课堂不是仅仅为了会唱一首歌,会跳一支舞,会画一张画,而是要培养一个有兴趣、有爱好、有艺术修养、更有生活气息的人;深度学习,是学生高品质学习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美好愿景…… 这些观点,也许不是那么成熟,但这些都是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生成的最真实的想法,我们及时地将它们记录了下来,与老师们分享。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说:“所谓学习,并不是往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在心中燃起一盏明灯”。课堂转型中心组的成立,对于老师们来说,也像是在心中燃起了一盏明灯,指明了我们课堂转型的方向,感悟“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真正内涵。同时,每一位中心组的成员更是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咖啡屋”,好玩有趣,新鲜好奇的游乐场,质疑问难的“辩论会”,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理想国”……
最后,中心组组长——五爱教育集团许敏峰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许校长充分肯定了中心组在第一阶段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对下阶段的课堂转型的校本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必要路径,我们要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希望在五爱校园能看见——更美的课堂。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