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路小学:寻文脉 品味醉美梁溪
无锡建城逾千年,从上古时期泰伯奔吴的栖息处到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梁溪渐渐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内蕴并用多样方式呈现而成为民俗。学校的民俗怡情主题课程以无锡童谣、节令食品、清水油面筋为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梁溪文化遗产和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近日,崇宁路实验小学开展了“寻文脉 品味醉美梁溪”的课程周,感受地方文化的无限魅力。
人生最忆是儿时,儿时最忆是童谣。牙牙学语时,“鸡鸡斗,蓬蓬飞”;依偎在大人怀里时,“康铃康铃马来咧”;会玩耍时,“斗鸡斗鸡,饶你三记”。无锡童谣里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秘,去挖掘。崇小的娃娃们积极参加“最美乡音”童谣传唱活动,在生动可爱的童谣中体会无锡方言的魅力,更在传唱中表达出梁溪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呜哩呜哩托,土乃泥变阿福。”聚精会神地听大人讲述童年的记忆,再一笔一画将童谣认真记录下来,说一说、唱一唱,俨然成了小小的无锡童谣传唱人。
有一种味道,甜咸合一,浓郁鲜香。这滋味让你不管走到哪里,总会被唤醒温暖的记忆;这滋味让你无论多么疲惫,心底也会漾开幸福的涟漪。这就是梁溪的味道。队员们利用队活动课,调查梁溪的节令美食,并将它制作成“美味”的主题小报,还热情地向身边的新无锡小伙伴介绍,成就感满满。小笼包皮薄馅大,一口爆汁,真的太香了!尝一口酥脆的玉兰饼,热气腾腾中裹挟着香味。咬一口水蜜桃,又香又甜,沁人心脾。在梁溪,好吃个么事否得了!
快乐需要分享才会加倍。和同伴交流、讨论后,一个个颇有心得的小吃货们拿起手中的彩笔,凭着自身丰富的美食记忆,画起了梁溪美食地图,快跟着他们一起去打卡吧!在我国各地,很难见到油面筋做的美食,油面筋也是无锡三大特产之一。早在清朝年间,老百姓用他们的智慧以谷莞粉为原料,炸至金黄后取出,塞入肉馅,皮薄松脆,金黄圆润,肉汁四溢,口感饱满。队员们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清水油面筋的制作方法,并发现了油面筋背后有趣的故事,还将它们整理、分类,制作成了油面筋专题的思维导图。以油面筋为食材,可以做出多少花样呢?撸起袖子,邀请长辈,来一场“油面筋”家族菜肴大比拼。“肉酿面筋”、“双菇烩面筋”、“什锦面筋”……令人垂涎欲滴,眼花缭乱。队员们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平淡的温馨。
无锡文化的发展不仅哺育了一代代梁溪人,也奠定了其开放包容、经世致用、务实进取、心怀天下的精神品格。学校以梁溪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将经典和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在主题课程中文心研道,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丰富课程实践。学生通过家乡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体悟,增强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