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五爱小学:从“遇见”到“预见” 向更深处行走 ——《“评价连续体”驱动儿童学习进阶的行动研究》语文专场课题活动

谷雨时节,是春色最为浓郁的时光。赶着春日里最适合播种的时节,4月24日,五爱小学开展了2023年高校支持教师发展项目《“评价连续体”驱动儿童学习进阶的行动研究》第二次语文专场的课题活动。

本次活动特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雷浩副所长和杨澄宇教授,以及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凌伟主任、王洁老师一起走进五爱,莅临现场深度指导。

活动伊始,周咪老师携五(5)班学生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大单元视域下的习作课《习作五:形形色色的人》。

周老师独具匠心,创设了“编辑部征稿”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小小撰稿人们”兴致盎然,踊跃参加,将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描绘得活灵活现。在这节习作修改的指导课上,周老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先写后教”的方式,从学生“试水文”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人物描写不够细致这一突出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优化习作。周老师临时进行调整,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杨澄宇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品评学生例文的结果,向同学们进行了展示和反馈,令人耳目一新。

互动评课环节,首先由朱永兰副教导分享了磨课团队的思考。她指出本次习作课基于大单元教学,以“初见·遇见·看见”串联整个单元的梯度教学目标。本堂习作实践课落实了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是基于“真问题”下的“真指导”,其次是“真情境”下的教学评互融共生,最后在融合共生中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真发展”。

金晓磊老师肯定了周老师在教学细节描写部分有侧重点,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针对“修改习作”提出了中肯可行的建议。另外,他还提出在习作指导上,要将评价标准感性嵌入,形成“儿童化的表达”。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雷浩副所长与杨澄宇教授从宏观架构和微观探究角度进行点评和引领。

杨澄宇教授结合课堂内容,指出要将教师的评价逻辑转换为学生的生活逻辑,促进学生情感的流动,让学生的写作不受固定标准的约束,并强调巧用教具的重要性,以丰富学生的情境真实感和生活体验感。

雷浩教授对这堂习作课作出了高度的肯定,并针对“习作评价表”细化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理清了脉络,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思考。

下午,语文子课题组成员邀请专家团队移步至蓉湖校区大华美术馆,在青烟墨色间尽情感知,畅所欲言,深度研讨课堂情境与课堂评价的生命力。

语文子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进行了大单元设计下的案例研讨,由三、四年级教师代表分享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以及立足于大单元设计的单篇教学案例。

陈岑老师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分享了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基于对单元主题、人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单元学习要求的分析,确定本单元统整的焦点是“复述”,围绕“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展开三到六年级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阐释。围绕“有趣的故事”这一主题,明确总体的教学任务为:发现故事的语言特点,借助表格等支架梳理内容,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何春元老师基于上述解读,分享了课例《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的初步设计。何老师设计时,重点关注教材编写特点,分析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听、记、讲有趣的故事,在语言实践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另外,设计中加入 “书香溢满园,阅读伴成长”故事大王征集活动这一真实情境,旨在通过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讲故事的乐趣。

结合老师们前期对于课题的思考与困惑,杨澄宇教授带来《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研究发展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他为大家介绍了一代名师——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故事,让在场的老师为之动容。杨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时而感性,时而理性地解析了小学语文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让人受益匪浅。

活动尾声,邵华强副局长进行总结发言。他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肯定了五爱课题组和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努力与付出,强调了一线学校和高校合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现阶段课堂评价情况,对未来课堂评价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周燕微校长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向莅临指导的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并鼓励全体老师们在课题的引领下,带着思考深入课堂实践,相信踩着季节的节拍,学校的课题研究一定会从春天的生发、生长,走向夏天的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在专家的引领下,期待学校的课题研究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