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扬名实验学校:深耕立德树人沃土 共探铸魂育人新程

为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材厅函〔2023〕3号)精神,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在课标项目专家组的指导下,重点解决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施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提高教师大单元备课与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等方面的能力,4月25日下午,梁溪区道德与法治落实课标实验研究项目活动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项目活动于扬名实验学校顺利开展。

此次活动由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梁溪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黄琳琳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吴晓云教授指导,项目组成员、黄琳琳工作坊成员、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研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学习。

来自扬名实验学校的卢亚萍老师执教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卢老师结合无锡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巧设“历史回想篇”“与时俱进篇”“未来图景篇”三个篇章,引导学生以无锡的小主人的视角共同探寻无锡靓丽的文化名片,思考无锡这座前年古城的发展蕴含着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教学中,卢老师结合荣氏家族、东林书院、古运河、太湖治理、物联网、惠山古镇等无锡本土元素,调动学生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开展课堂分享与交流,讲述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

来自山北中学的郁夏晨老师执教课题为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郁老师以初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本源,以“聚焦未成年人生活图景,探寻自由平等的真谛”为总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由“想骑VS能骑,未成年骑电动车为何被喊停?”、“特殊保护VS特权,平等的真义如何诠释?”、“自由&平等,是心之所向,更是行动立场”三个子议题徐徐展开,通过鲜活的案例剖析与观点碰撞,将法治意识融入学生日常,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自由与平等的真谛。

北京师范大学吴晓云教授、李晓东教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授课过程进行指导。教授们肯定了两位老师在此前说课基础上做出的改进,赞赏他们能够挖掘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运用本土素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和表达。与此同时也为其下一步调整提出修改意见。吴晓云教授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用好教材中的栏目和案例素材,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李晓东教授提出应注意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中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达,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避免复杂化,设计具有梯度性、符合初中学情的问题链,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应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底线意识。

两位专家立足新课标理念,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前瞻性的教育视野,为梁溪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优化路径。他们的精准点评与建设性意见,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更深化了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梁溪区道法学科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耕课程改革,将专家的智慧转化为教学创新的动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