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新村小学:蚕桑馆里寻商脉,蚕丝扇上绘童心
“泰伯奔吴教蚕桑,运河千载织锦章。”无锡作为千年“丝码头”,蚕桑业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瑰宝,更孕育了近代工商文明的基因。近日,无锡市双河新村小学的队员们走进江南蚕桑博物馆,在蚕茧的柔丝与扇骨的经纬间,触摸家乡工商文化的脉搏。
蚕桑馆里探根源,触摸无锡工商文明的丝缕脉络。踏入博物馆,巨型桑叶雕塑上 “青桑沃若,吴蚕络茧”八字,道尽 3200 年蚕桑渊源。讲解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娓娓道来:上世纪 20 年代,无锡桑田达 18.24 万亩,茧行 223 家,西漳蚕种场年产 50 万张蚕种,“三葫芦” 商标随蚕丝远销全国,尽显 “实业兴邦” 的早期图景。展柜里老式缫丝机的齿轮与竹制蚕匾并置,见证着无锡从传统蚕桑向近代工业的华丽转身。
在养殖体验馆内,队员们全程围观蚕宝宝从蚁蚕到结茧的生命蜕变,惊叹于催青、育蚕、上簇、削茧、鉴蛹、交配、产卵等 7 个步骤中蕴藏的科学智慧。当触摸到冰凉的蚕种冷库机泵时,队员们低声感叹:“原来每一颗蚕种都藏着蚕农的心血啊!”
素手制扇承匠心, 蚕丝扇里的文化转译。“原来在学校也能做蚕丝扇!”当博物馆带回的蚕茧陈列在教室讲台,队员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场手工实践将 “丝码头” 的历史记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创作:温水里轻剥蚕茧抽出丝绵,将丝绵层层绷在扇骨上定型,最后用彩笔在半透明扇面绘上运河帆船、天一塔等无锡符号。当队员们举着丝扇讨论 “如何让丝绵更匀净” 时,博物馆里的工商印记早已化作指尖的匠心,在扇面经纬间悄然生长。
童言绘就新丝韵,扇面上的运河与少年的思考。李美馨:“在博物馆看老照片时,只觉得无锡商人很了不起;自己做扇子才明白,这份了不起藏在‘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的认真里。”郑谷霆:“摸到蚕茧的瞬间,突然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意 —— 原来劳动与自然的共生,才是文明延续的密码。”
从泰伯教桑的古老传说到近代丝厂的机器轰鸣,从西漳蚕种场的 “三葫芦” 商标到今日少年手中的蚕丝扇,无锡的工商文明如同一根坚韧的蚕丝,在时光中不断延展。这次寻访,让队员们触摸到 “乡韵” 的温度,更在 “健雅” 校训的浸润中懂得:所谓 “工商印记”,从来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刻在血脉里的创新基因与实干精神——正如蚕丝虽柔,却能以坚韧之姿织就千年锦章,让每一份传承都在知行合一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