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中学:同课异构,携手共研
为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帮助小学毕业生顺利适应、融入初中教学环境,4月21日下午,清名桥中学语文老师与花园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共同体学校语文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在阶梯教室举行了以“同课异构,携手共研”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活动主要由该校袁圆老师和花园小学丁晨霞老师同课异构,以不同的教学思路教学了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呈现不同的风格和同样的精彩。
第一节课由袁圆老师讲授《卜算子·咏梅》一课。在导入环节,袁老师巧妙运用沙画视频让学生猜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诗句,进入文本教学;在朗读环节,袁老师注重学生的先验状态,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自我比较,最后出示诗人毛泽东创作本词的年代背景,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放声诵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入文本分析环节,袁老师紧紧抓住“小序”中的“反其意”,引导学生讲毛泽东词和陆游词进行比较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两首词在内容、结构、境界和结局等方面的“反其意”。这时,袁老师引用《中国诗词大会》中两位国学大师对本词的评价,提出两首词为“战士之梅”与“寒士之梅”的说法,学生就此展开了小组讨论,把课堂引向深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整节课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是一次成功的示范教学课。
随后的一节课,花园实验小学的丁晨霞老师也向全体师生奉献出一堂精彩的《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是丁老师第一次向初中学生授课。她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以朗读走进文本,以朗读促进理解。首先,丁老师示范朗读,声情并茂,展示了很好的朗诵功底,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然后,丁老师出示创作背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首词作在创作意图上的区别,帮助他们理清思绪,找到理解文本的最佳路径。接着,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清中初一学生在丁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频频精彩发言,让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最后,丁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两首词的感受,可以以绘画、诵读、抄录和评价的多种方式来表达,这一创意设计,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将课堂引入高潮。丁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完整圆合,注重学生的感受与表达,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两节课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周仁良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周老师指出,这两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理念,都能注重诗词教学的朗诵环节。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下,两位老师都能俯下身子,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近年来,学校与花小在中小学教学衔接方面开展了多次研讨活动,特别是这种同课异构的合作探究形式,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交流与碰撞,双方都受益匪浅。今后,这种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还会持续深入地开展,让学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流中共融共生,更加务实有效,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受益。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