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一只纸骆驼引发的思考——用“融合”的态度对待美术课堂教学□ 刘知非

     

美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专业技法之外,文学、历史、物理、数学、政治、宗教等等学科,在美术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让一堂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不是因为我的严格而保持纪律,而是因为被我的教学内容所吸引才全神贯注,这是让我困扰的问题。

一、从纸骆驼中发现的“融合”

今年暑假,有幸听到了某位获得江苏省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老师的讲座。在讲座中,这位老师着重介绍了他的最大特色——纸工。他的第一张纸工作品照片在荧幕上放映出来时,我就觉得,这似乎和我印象中的纸工不太一样。那是一头背着行囊的骆驼,微微张开的嘴,又宽又扁的鼻孔,大大的眼睛,挺立的脖颈,颈下茂盛的长毛一直延伸到它柔韧结实而微微毛糙的身体,还有饱满驼峰,宽大的脚掌和细细的尾巴,连关节处也表现出来。那确是一头非常有真实质感的纸工骆驼。就凭一张卡纸,怎样制作出骆驼的质感来?有人一语道破:那是借用了泥塑的手法!原来这是他制胜的法宝!纸工做得好的老师也许很多,而用泥塑的方法来做纸工的老师却寥寥无几,就是这样令人意外的“融合”,让该老师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二、用“融合”对待美术课堂教学

既然我们可以将纸工与泥塑进行融合,那我们更加可以用、也应该用“融合”的态度看待美术课堂教学。若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觉到这是美术课、但又似乎不单纯是美术,美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那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对此,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让学生的生命力与课堂融合在开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师要在一堂课初始,就让学生经历或情感与课堂“融合”,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兴趣和热情投入美术学习,这样有更利于一整堂课的进行。为了调动学生在上课伊始的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唤起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来达到“热场”的效果。例如在尹少淳老师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秦兵马俑》一课上,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几岁?15岁?16岁? 你们现在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纷纷作答。教师又说:那你们知道秦始皇在你们这个年纪时,心里有怎样的抱负吗?秦始皇13岁时即位,22岁亲政,39岁时统一六国。那么他又是靠着什么横扫六国的呢?学生又说:是强大的军队。教师说:是的,秦始皇的军队不仅存在于史册上,还以另一种形式,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案例中,教师用学生的理想来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内心向往,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自然地进入课题。在这本书中,尹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布达拉宫》一课上,一位教师这样导入: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有很多,比方说礼物、书信、语言、暖心的照顾等等,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位男子,为了自己的爱人,在高原上修建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至今让人赞叹感慨。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有的学生便能高兴地回答:是松赞干布!他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就这样,不用教师说,学生自己便主动地说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这个案例中,教师用爱情这个对于初中生来说还谈及羞涩却又充满好奇的字眼,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兴致,让一堂课赢在了起跑线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来,否则一堂“独角戏”式的课上下来,究竟会是学生学到的多,还是教师自己“复习”得多呢?由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对之好奇的话题或者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参与到课堂中的,或是产生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那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 让多学科在美术课堂中“现身”

1. 把物理知识融入美术课堂

物理是理性的,而美术可以时而感情,时而理性。很多艺术家都曾用物理的原理或方法来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引路、添彩。例如,莫奈在他的作品《印象日出》中,就运用了光谱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其中色相来表现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整体感,该作品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色彩交响曲”的美誉。在《多变的色彩》一课中,色彩是怎样由来?又是进入我们的眼睛的呢?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光学原理来解释,牛顿的三棱镜实验、光的折射和反射,这是我们能够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原因。而达芬奇身为物理学家、艺术家,将科学的观察分析法融合进美术的研究创作中,也因此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将物理知识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原来美术并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有理可循,有因有果的课程,从而感受到美术也有严谨的一面,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2. 把历史知识融入美术课堂

美术作品大多不是艺术家凭空创作的,而是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来创作。在赏析一些传世名作时,单纯的美学原理常会令学生感到难以下咽,对画作的思想内涵也兴趣缺缺。教师可以简单阐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一课中,为何北方山水画多用“高远”,而南方的则多用“平远”?教师简单介绍宋朝的历史,北宋和南宋的地理位置变化,画家的生活环境的变迁,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艺术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我们可以借着历史来分析艺术,也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分析历史文化。

3. 德育与美术课堂的融合

培养学生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是教育最最重要的价值之一,而美术课程在学生形成理想信念、审美情趣、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分析艺术作品的同时,介绍名家成才的经历。例如,齐白石经历生活磨练,将艺术创作扎根于基层生活中,用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又例如,徐悲鸿,他在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在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家的经历,向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三) 把多种感官融入美术课堂

美术只能用眼睛去看吗?并不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会有更新鲜的感受。在学习《多变的色彩》一课时,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先观察一杯由食用色素冲兑的无味水,猜其味道,再品尝之的方法,让他们感受色彩与味觉的联系。随后,我又让学生听着音乐进行色彩即兴创作,然后分析自己用该种颜色的原因,从而体会美术与听觉的连通。而在该课的作业上,安排学生先给作品设定故事情景,触发情感,再行创作,学生都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画面效果。可见,美术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尝到、听到,是多维的艺术。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致,打造更高效而有趣的美术课堂。

总而言之,现今的美术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关乎学生技能、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一门素质教育学科,对学生的一生都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用“融合”的态度看待美术课堂,用“融合”的方法处理美术教学,是对传统美术课程的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挑战。而美术教师,有这样的责任,用“融合”,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堂,让美术引领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地前行。

(作者单位:无锡市积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