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构建桥梁,育德于无形中 许洁

     

构建桥梁,育德于无形中

——解读小学品社课中有关地理知识内容的教学误区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学习内容上是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和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到了六年级,教材内容大量涉及了地理环境知识。这种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和编排方式,使一线老师感到知识储备欠缺,难度增大,无从下手本文以苏教版六上《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一课为例,解读教学误区,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生活不一样》中的第一课。本课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我是中国人”的要求编写的,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由于本课涉及的地理知识较多,有很多教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忽视了它的情感态度目标,将知识与情感完全脱离,违背了品德课程的道德指向。

    一、雾里看花乱入眼——剖析教学误区

    1、误区一——纯粹的知识课。

由于课时少,知识多,很多老师会不由自主地将品德课中的地理当作知识来教,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并按照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

   【案例一】

在学习地形这一部分时,某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地形的内容。在课上,让学生逐一上台解释各种地形地貌。这一环节占据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

(评析:搜集有关祖国的地形资料,让学生在搜集中丰富知识,提高信息积累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形众多,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从而达到认识祖国的最终目的。认识祖国,其实学生能从南北温差上,从东西时差里,从寻常的生活里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摒弃了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而舍近取远的做法,我们就不免要质疑:品德教学,还要苟且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生活存在吗?)

    2、误区二——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两张皮”。

很多老师认为地理本身不含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于是,就从地理知识外面找一个品德目标,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地理教学变成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使德育目标游离于地理知识的外面,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

   【案例二】

某一教师是这样设计其中一个环节的:同学们,了解不同地区人的不同生活得先从了解我国的温度带开始。请仔细阅读书上关于温度带的有关知识。

课件出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国温度带分布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特点吗?

小结过渡:虽然这些人居住在不同的温度带,生活习性有些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华儿女,都热爱着我们的祖国。

(评析:教师由温度带谈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究中,学生了解了我国温度带的分布情况。接着,牵一而动全身,在自学中,了解到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特点。由于,教师在授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得所授知识正确无误,同时,也彰显了品德教学的活动性。只是,画蛇添足地加上了最后一个环节,好像每一节品德课必须要进行道德教育,否则就不是品德课了。实际上,只有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到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像这样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情感激发,让人觉得很假,也失去了品德教学的本质内容。)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策略解读

    1、策略一——立足儿童的现实生活

鲁洁先生说过“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片断一】

一、导入

1、歌曲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歌曲。(播放歌曲:随着音乐说——《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傣族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是陕北民歌,我们学过的课文《安塞腰鼓》,就描写了当地的风俗、《辣妹子辣》——这是一首四川民歌。)(课前准备)

2、刚刚我们欣赏的几首歌是祖国各地的民歌,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区,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祖国各地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板书)

(评析:新课伊始,教者播放了不同地区的民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在课的开始阶段就形成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培养,认识得到提高”就不难了

    2、策略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教材,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也可以加入些地方内容。

   【片断二】

教学“地形”这一环节时:

师:看,这是我国的地形图(板贴白鸡),你能在图中找到我们的家乡无锡的大概位置吗?(请学生上台用红色标记)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心地带之一。老师告诉你们,平原是一种地形,(点击图片)瞧:这些都是平原的图片,根据图片,你认为平原是什么样的?(十分平坦)。

师:是啊,在地形图上,我们把绿色代表平原。同学们看,这是地形图的左下角的图例,先找到零度,这就是海平面。0度以上我们称为海拔高度,0度以下就是海的深度。

师:那么,无锡所处的绿色位置的海拔是——0-200米,所以,平原就是——海拔为0-200米,而且地势——比较平坦的陆地(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的,我国共有三大平原,除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哪些平原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90页,看看书上的地形图,我国还有哪些平原?把他们的具体位置圈出来。

师:我国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哪些?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有关地形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

(评析:为了引入“我国地形”这一知识点,教者从孩子们的家乡——无锡入手,在地形图上找无锡,碰撞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说说我们的生活环境”,了解“平原”这一地形的特点。由点到面,再学习“我国其它地形”。这一片断教学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结合儿童现实生活的实际,依据教材而又超越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使用。)

    3、策略三——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德育课程的经验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课的地理教学能突破传统德育课教学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多样化。

   【片断三】

(一)学习“地形”,教者采用的方式是: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让其交流汇报。

(二)学习“温度带”,教者采用的方式是:以一张“学习单”,让学生们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附:学习单(一)

(一)中国温度带分布及特征

温度带

主要分布地区

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中温带

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1600~3400

暖温带

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3400~4500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4500~8000

热带

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南部

>8000

高原气候带

青、藏、川西

<2000

积温:一年平均气温的总和

(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我的结论:

城市

地形

温度带

气候特点

海南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推断出____________(温度带)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组织教学。先是交流搜集的资料,这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再是给予学生资料,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交流,这是学生的群体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真正体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最高境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取代原来的思想品德、生活、社会等课程,旨在根据德育的本质特征,实现德育回归生活,育德于生活之中,以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主张品德教育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融为一体。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淡化品德教育的痕迹,避免将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进行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归结到德育课程中的地理教学上来,也就是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地理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生硬地往“德目”上靠。相反,要重视让儿童自己从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中去体验和感悟,构建桥梁,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让地理知识的教学更具品德味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2-001

   2、《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六年级上册   ISBN 978-7-5343-6590-4

 

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  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