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张旗美

     

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关注。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故事素材的特点,采取:引导学生提问,巧用文本插图,设计有效问题利用思维导图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思维品质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教育部,2012)。故事教学不仅是学习者大量收集和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英语故事教学仍然过多地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探讨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提问能力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学习能力。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在读前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提问,激活他们的思维。比如译林英语6上Unit3 Holiday fun,主要围绕节假乐趣展开,通过Mike和Liu Tao互问国庆节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运用本课句型What did you do for the holiday?Where did you go?谈论假期。上课伊始,教师学生自由交谈,引入话题holiday,并抛出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National Day holiday?You can use these questions words.where,what,when,who,how… 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提出问题

  T:I had a nice National Day holiday.Do you want to know it?

  S:Yes.

  T: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Where did you go

  S2:What did you do?

  S3:How did you go?

  S4:Who did you go with?

  S5:When did you go?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有关National Day holiday话题建构思维导图(图一),激活思维,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学生借助导图,来学习 Mike Liu Tao的十一假期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提问,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巧用文本插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推理性

插图是文本的浓缩,承载着大量的知识信息,衬托文本的内容和情节。译林版英语教材配有的这些精美插图,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想象化。故事的插图往往富含大量的信息,也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起到了图文互补的作用。学生观察插图,往往最先整体浏览插图,再过渡到细节,他们会率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观察每一幅图画,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多幅图画进行重组。另外,学生还需透过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展开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领悟插图的深层意蕴。

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教师提问:

T:Did the lion eat the mouse?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S:No,it didnt.

T:How do you know that?

S:Look at the pictures.The lion is laughing.And the mouse sat on the lions back.They are happy.So I think,they became friends.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所传递出的信息理解所学的语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呈现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故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故事插图打乱顺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对插图的观察,联想故事的发展线索,重新对插图进行排序,排序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过程,就是组织语言的推理过程。学生的构想会有多种,也许有的构想看上去近乎荒诞,有的甚至不理解,但是细细想来,这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结果,不同的构想都会吸引学生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去。

 

三、设计有效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

1.巧设问题链

“问题链”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将教材知识转化成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刘忠保,2017)。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概括、比较、评价等思维活动,培养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 中Part E,组织学生阅读前,教师用PPT出示了Mr Smith先生看到10元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Is the note Mr Smith’s? 2.Does he pick it up? 3.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s? 这三个问题紧紧围绕文本内容,指向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具有内在逻辑,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本脉络,逐步深入挖掘文本,进而理解并掌握语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策略,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能动的积极状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想象能力提高的过程。

2. 适时追问

“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是指,在学生解答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性进行二次提问多次提问再次或多次激活学生逻辑思维在故事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求知的内驱力,强化学生的主动思维。例如 在学习了《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art E(Read and write)后,笔者是这样与学生交流的:T: Now we know a lot about Jim’s diary. What happened in his diary? (回忆型题)Ss:He picked a CD Walkman in the bus. T: Whose CD Walkman was it then? (理解型问题)Ss: Sorry,we don’t know. T:How did Jim deal with it? (回忆型问)Ss:He asked the driver to take it to the police station.T:Well,what do you think of Jim? (评价型问题)S1: He’s a good boy. S2: He’s an honest (诚实)boyT:Yes,I think so.If you were Jim,what will you do? (生成形问)S1 :I will give it to the driver,too.T:Wow!You have a lot of good ideas. You’re good children, too.

以上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追问,浑然一体,由低级到高级,由封闭到开放,螺旋上升,既检测评估了故事教学的质量,又启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拓展了文本的空间,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克服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

 

四、利用思维导图,引发学生思维发散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分类、归纳、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框架和文本意义的建构,实现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可视化,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故事。思维导图使用既可以在故事教学的读前,也可以故事读中,还可以故事的读后。放在读后,就是续编故事,拓展教学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以译林教材四下Unit7 What’s the matter?(Sorytime)为例,在完成了课文学习后,授课教师先和学生进行自由谈话:刘涛当天回家,觉得又累又渴,晚饭没吃,喝了点水就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刘涛会怎样呢?他爸爸会说什么?他又会说什么呢?授课教师抛给学生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再利用思维导图(图二)发散各种句型和词组,让学生续编故事,想象刘涛第二天和父母的对话。引导学生从课本的学习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把课本上的词句内化为生活中交流的工具。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方向给出不答案。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了“用做事目的。

总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通过激发推理提升逻辑、发散等思维活动,对故事信息进行分析和学习,才能达到对故事的真正理解。只有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其语言表达和应用才能达到多样化语言学习才是创造性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故事板块教学的重要任务,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核心价值之一。教师也只有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转化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秋丽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7(5)

    3. 钱希洁  英语语篇教学论 2011.6

    4. 刘忠保  例谈初中英语语法课上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7(8)

    5. 徐红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8

 

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 张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