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让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张旭旦

     

摘要让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师要以行知思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引领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情感对话”、“语言品味”、 “实践创造”这些有效途径,去激发每一个儿童身上蕴藏着的无限智慧潜能,让孩子自主去学习,让学习在课堂真实的发生。

关键词让学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说法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让学”,就是让学生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地学习、享受学习,更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恒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让学”有利于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

然而,走进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依然强烈的感受到,教师的权威与主宰地位仍然顽固,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被设计、被决定、被控制“三多三少”现象十分明显: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与文本对话少;过渡挖掘人文价值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思维、积累、运用少。这样一来,消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导致语文运用能力不强,又何以来学生真正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成为空谈。

其实,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内涵、充满智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我们以发展儿童语言、培养儿童的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目标来实施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学才会真正闪烁其耀眼的光芒。那么,“让学”思想

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开展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以“情感对话”为纽带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原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如果三者紧密相融,形成强而有力的“课堂文化”磁场时,课堂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才能得到激发。所以,教师要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情感、丰厚的教学底蕴、智慧的教育方法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的源泉。
    记得,教学《荷花》一文的前一天,学生预习作业的其中一项就是制作荷花和荷叶。教学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冒”字的运用可谓传神,但为何用“冒”而不用“生”或“长”呢?我先请了几个制作荷叶的孩子把他们自己的荷叶贴在黑板上,碧绿的荷叶零落的洒在黑板上,于是我微笑着问他们:“你觉得文中的荷叶是这样的吗?”孩子们先是一愣,而后似有所悟,几只小手也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文中说荷叶是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那可不是这样的。”“这里还有一个词叫挨挨挤挤,意思就是很多靠在一起,而不是像他们那样的四处分散。”“哦,那你能试试看吗?”只见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把那几片荷叶聚拢在一起。 “孩子们,你们觉得还缺少什么吗?”“荷花!”几个画荷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荷花揷在这碧绿的荷叶中,朵朵荷花透过繁茂的荷叶亭亭玉立。“看着这样的场面,你想想看怎样的长才叫冒呢?”学生思维得以激发,“努力向上长,迫不及待地长,生机勃勃地长……”,他们在情境中个性化的理解,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个性化的言语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断汩汩地冒出来。

通过循序渐进地引领,带着孩子把平面化的文字还原为立体丰富的形象,赋予了“挨挨挤挤”“冒”以鲜活的生命,召唤孩子的情感,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情感对话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尽情享受着文本所带来的美好体验,享受着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这样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中不断孕育和长。

二、以“语言品味”为基石 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

阅读的过程就是习得语言的过程,品味、鉴赏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停留在了“文本写什么”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上,而忽视了“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更深入的阅读教学目标学生也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别提智慧的发展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只有重视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反复研究、品味语言内涵,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智力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笔者在听同事执教《水》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水滑过我们的全身,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读读这段话,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
  生:爽、过瘾、满足、舒服、痛快、幸福、快乐……
  师:先请大家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细腻地表达这种感受的呢?可小组讨论。
  (生讨论并交流:水缓缓地滑过我们的全身;水的滑动中我的感觉;水刚好润湿脚板)
  师:别看这段话只有简简单单三句,但每一句都极传神、细致地刻画了“我”淋浴时的真切感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好好读一读,圈一圈,品一品,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特别精彩?
  (生潜心于文本,静思默想,圈圈划划,深入体味语言)
  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
  ——“滑”还可以改成什么词?为什么作者要用“滑”,而且还一连用了三个?(写出水的细腻、光滑以及我们对水的如饥似渴)
  ——“吮吸”指什么?(尽情地喝)你从“每个毛孔”的吮吸声中听出了什么?(展开恰当的联想,深入理解“吮吸”一词所表达的意蕴)
  ——“润湿”能换成“湿润”吗?把这个词放到课文的语境中,说说你的理解。(湿润指“潮湿润泽,形容含有水分很多的样子”;而润湿指“有些滋润、不干枯的样子”。这儿指的是什么?)
  师: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文笔、准确凝练的语言将自己淋浴的真切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他对水的渴望,也让我们如临其境,仿佛畅快地感受了一回水带来的快乐,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入情入境地读)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回眸《水》的这一教学片断,不正是一次涌动着生命暗流的智慧之旅吗!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习得语言,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品出语言所含的情味。这种“咀嚼”从诵读文本开始,对文中一字一语的深入理解,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共鸣,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准,从而获得真情实感,思维深度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步积淀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实践创造”为目标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在选题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各有千秋,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语文能力方面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从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各种创新能力的延伸。
    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的结尾句“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时,我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片肉又怎样?这一问,学生的想象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狐狸叼起跑进洞里,小狐狸看到肉高兴的笑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见窝里的孩子哇哇叫着:我饿!我饿!就哭得很伤心。有个学生则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说:乌鸦也知道狐狸疑心大,它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狐狸放下嘴里那片肉正在发呆,乌鸦飞下来把肉叼回来。这个学生的想象集既合情理,又具有创造性。

善于找到了文本语言的生长点,启发想象,设计了一个精彩的语言实践平台这种阅读教学,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有关词句段篇的识,又扎扎实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看似普通实则充满教学智慧的实践体验,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智慧的深入发展。

让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每一位教师要以行知思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引领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情感对话”、“语言品味”、 “实践创造”这些有效途径,去激发每一个儿童身上蕴藏着的无限智慧潜能,让孩子自主去学习,让学习在课堂真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荣华、高虎《“让学”理念下的“问题链式”教学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2期

2、成尚荣《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人民教育》2006年第1期

3、陈列促进学生智慧成长: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重构》《教育导刊2008年第11 
4、《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    张旭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