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育】运用思维导图,绽放语文魅力

     

运用思维导图,绽放语文魅力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陆梅君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方式具体化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和复习教学利用思维导图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词:思维导图;知识构建;阅读习作教学

上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基于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并对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还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运筹帷幄——思维导图构建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也就是说,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现代的中小语文没有科学的知识体系,课程标准有一个学生学习要达到的语文素养标准,至于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老师没有依据,各自凭感觉和经验,上每一节课,都是在零碎的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学习了多年,学生依旧搞不清何为“表达方式”,何为“修辞手法”。教师教不好语文、学生学不好语文,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头脑中没有构建起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以至于对于纷繁复杂的语文知识只有零散的、模糊的、杂乱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末,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提出了“语文知识树”的概念。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题材”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魏书生老师在语文的知识体系中确立目标,引导学生画“知识树”,理清楚本学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构建科学的语文科知识体系,是一个大的工程。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应该在借鉴和吸收“语文知识树”精华的同时有所创新。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图(图一),可以将原来杂乱无章的语文知识点有序地储存在人的头脑中,使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图一)

语文基础知识的缺失制约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当整合构建语文学习必需的真正对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点,形成体系。运用思维导图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科思维的过程,更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

二、事半功倍——思维导图指导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将课文划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大意,进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一种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相反,思维导图激发放射性思维,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内容,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些课文都是通过名人事例,凸显名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传统教学中,学生逐课学习,了解了名人的故事,知晓了人物特征,但是容易记忆混淆。

运用思维导图(图二),以“有志竟成”为关键词展开思维的发散,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四位课内名人的国籍、身份、主要成就、人物特征,还能拓展相关的成语、名言、古诗句、课外名人。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加深记忆巩固了课内知识,更拓宽了语文的知识面,提升了思维的广度,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图二)

教师在对阅读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可以将思维导图和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以可视化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背景知识,进行拓展,为阅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妙笔生花——思维导图提纲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逃避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我们,甚至不少教师对于作文的文体分类也是模糊不清,摸着石头过河,写完一篇是一篇,极有可能教学完了几册书,脑子里还是没有建构起作文文体的知识框架。借助思维导图(图三),师生可以对写作的文体、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有清晰明了的认识。

(图三)

思维导图对于写作的帮助不仅仅局限于帮助我们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习作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与思维的结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反映思维过程的工具,也就一定能反映作文这一个特定的思维过程。

叶圣陶说过:“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了,有点朦胧的印象就满足了。”画一幅思维导图就好比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在习作前就把自己的想法明确地写出来,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容易引发新的想法,迸射思维的火花。在习作中引入思维导图帮助构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苏教版五下习作1为例,写一篇关于自然现象的记叙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中心主题

作文一开始先把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或短语(一般为文章题目)作为中心主题,写在纸的中央位置。从中心开始,发散思维。本篇作文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此处笔者选取春雨为例,将“春雨”作为中心词,写在纸中央。

第二步:联想分支主题

画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即将要写的作文内容有全局的把控,想清楚然后再写,方便作文时,能回想起具体内容。因此,确定好中心主题之后,就要发散思维,确定分支主题。

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想到的分支主题关键词写在便签纸上,因为一开始思索到的关键词多而繁杂,不具有逻辑性。事先写在便签纸上方便后面的排序归纳和整理。如“春雨”可以想到的关键词有“春雨诗句”、“雨中景物”、“雨点形态声音”等等,将这些关键词一一写在便签纸上。

第三步:搜集相关资料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文的基本思路已经有了,下一步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以便正式开始作文时,可以一气呵成。《春雨》这篇作文要搜集的资料有关于春雨的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此外由于春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定不能犯常识错误。要知道春雨是“淅淅沥沥”的,不要将春雨写成“滂沱大雨”。雨中出现的景物一定是春天特有的,不要写成其他季节的景物,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低级错误。

第四步:绘制思维导图

将搜集到的“关键词”归纳整理,从“中心主题”向外扩张,连接中心主题和分支主题,然后再连接分支主题和二级分支,依次类推,把所有的分支都连接起来,这样一幅作文思维导图就生成了!(图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手绘思维导图,连接时不要用直线,要用曲线。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自然,更富有美感。此外,如果是手绘思维导图还可以使用符号、颜色、图画等其他形象,让大脑兴奋,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还能激发孩子作文的兴趣,让习作变成一件趣事、乐事。

(图四)

在作文构思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广度和写作积极性。作文时,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行文,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思维导图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树”。因思维导图,语文教学别样精彩!

 

参考文献:

[1] [] 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熊铭主编.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3] 王敏,许采娟,张帅. 初中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以魏书生语文知识树为例 [J] . 课外语文,2016(11).

[4] 王文君. 语文知识结构构建 [DB.OL]. http://jz.docin.com/p-1203079022.html

[5] 季小媚. 思维导图,语文教学中一棵美丽的“知识树” [J] . 小学教学参考,2016(13).

[6] 应依虹.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D] . 杭州师范大学,2013.

[7]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