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让童话和寓言唤起孩子对“美”的向往

     

让童话和寓言唤起孩子对“美”的向往

——浅议童话、寓言的特点及教学

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周昀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要求确实是培养爱美情趣,打好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举措。“关心自然和生命”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德。

在苏教版语文低年级课本中,有三分之一的课文是童话或寓言,这完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上要求。然而,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来阐明童话和寓言的特点,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却是个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就童话、寓言的特点及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童话   寓言   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要求确实是培养爱美情趣,打好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举措。“关心自然和生命”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德。关心就有爱,关心就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低年级的孩子,心灵非常纯洁、美好。我们的责任是让这种纯洁、美好保持和发扬下去。童话、寓言、故事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这些书,就会唤起对“美”的向往。学生心里美好的东西多了,就会自觉抵制丑陋的东西。

在苏教版语文低年级课本中,有三分之一的课文是童话或寓言,这完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上要求。然而,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来阐明童话和寓言的特点,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却是个难题。现就童话、寓言的特点及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童话、寓言的特点

童话和寓言都是属于“故事”的一种体式,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两个方面看童话和寓言之间的联系。1、从它们的读者对象看,往往都是以儿童为主,都是用来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文学样式,也都为儿童喜闻乐见。因此它们都是对孩子们进行人生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最富于教育性的故事。2、从艺术手法看,往往都采用拟人手法。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的物体,乃至抽象的概念,都可以成为被刻划的形象,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因此,它们都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故事化”。也就是说,把自然的各种物当成社会的人来描写,赋予社会中人的思想言行,道德及爱憎,而又把社会生活改制成人们能接受的、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的故事。

再从以下四方面看它们的区别:1、童话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它的情节生动而完整,离奇又动人,特别是通过幻想使故事情节曲折而趣味横生。“没有幻想就不可能有童话。”这话一点也不错。例如童话《神笔马良》就是在“神”字上充分体现了幻想这一艺术手法。马良想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可谓“神”矣;又在“笔”字上做文章,通过马良“想笔”、“得笔”、“用笔”,将故事写得离奇动人。而寓言的风格却是简朴的,文字简洁,语言精炼,不一定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不需要借助于幻想和想象,篇幅一般短小,情节也较单纯。例如寓言《亡羊补牢》,情节非常简单,写了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及时把羊圈修好,又丢了一只羊,他赶快把羊圈修好了,从此就再也没丢过羊。从而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2、童话,是专给儿童看的文学样式,因此适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是童话创作的必要前提,而童话的取材也应把儿童的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作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而语言的读者不仅仅是儿童,有些寓言是专门给成人看的,甚至是专门写给君主大臣们看的,儿童不能领会。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原来的意思是奉劝君主大臣们不要死守着“先王”的老办法治国,形势变了,方法也要变,即宣扬“变法”,而让小学生来学,是将寓意作了引申。这一类寓言的取材也是取之于官场宦海之中。3、童话属于文学的范畴,而寓言不仅属于文学范畴,而且属于哲学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范畴,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4、有没有比喻性,是童话和寓言最本质的区别。童话所要阐明的意义就在故事情节的本身之中,别无他指。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就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了从蝌蚪到青蛙的演变过程,没有其他的比喻意义。寓言却不然,它寓意于言,是寄托了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它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物喻人。它应该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故事,一是寓意。这两部分内容犹如身体和灵魂一样紧密结合着。例如《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除了写狐狸“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个故事外,最后加了这样一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把这个故事的比喻义—一个深刻的道理揭示出来了。

然而,事物之间的差异总是相对的,而联系却又是复杂多样的,童话和寓言之间同样如此,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如果一篇文章同时具备童话和寓言的本质特征,那应该既是童话,又是寓言。如《狐狸和乌鸦》,作为童话编入课本,其实是选自《伊索寓言》,文章写了狐狸用奉承话骗了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来阐明了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这一深刻的道理,因此这篇课文既是寓言,也是童话。课本中类似的课文很多。《小鹰学飞》、《青蛙看海》这两篇童话,如果前者赋予它“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后者赋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顶点。”这样的道理后,也就成了寓言。反过来,原来是寓言而又具有童话特征的课文,如果去掉其寓意,也就成为童话,如《乌鸦喝水》原选自《伊索寓言》“口渴的冠鸟”,原文在写完乌鸦喝水的故事后,以“由此可见,力量敌不过智慧。”一句揭示了寓意,而在选进小语课本时删去了这一句,也就成了童话。

抓住了本质特征就可以判断什么样的课文是童话,什么样的课文是寓言,什么样的课文既可看作是童话,又可看作寓言。

二、童话、寓言的教学

童话和寓言既然都是属于“故事”的一种体式,那么在教学中设计上也应有其共同之处,现就童话和寓言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1、带入意境,感知形象。没有艺术化了的人物形象是不成其为故事的,无论是真实的人还是拟人化了的物,都是营造故事意境的主体。因此,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它们所蕴含的道理,都是寓于形象和故事的基础上的,在教学时,首先要通过多读,了解故事内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意境,引导学生具体完整地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例如在教《狼和小羊》时,当学生了解了故事内容后,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体味描写角色神态、动作、对话的有关词语,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如通过“吃了一惊”、“温和地”、“可怜的”等词语去感知小羊温和、善良、据理驳斥的“好人”形象;通过“故意”、“气冲冲”、“大声喊”、“扑”等词语体会狼凶残、蛮横无理的“坏人”形象。并通过两者的对照,为接受这个故事的思想教育作铺垫。

2、抓住要点,启发思维。故事中的形象与思维是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如何使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知而领悟其故事的内涵,特别是领悟其思想教育意义,还是抓住形象与思想之间的联结点,也就是要找准启发学生思维的要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可设计问题:什么叫“找碴儿”,“故意”又是什么意思?小羊既然没有弄脏水,又没有在背地里骂过狼,那狼为什么还要吃小羊呢?通过学生的思考,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蛮横无理地找借口做坏事的道理。再如在教《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时,可抓住课文的结尾一句:“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作为全文的要点设计问题:“就这样”是指怎样?让学生回顾全文内容,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接受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道理。

3、反复朗读,陶冶情操。故事的意义是蕴含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之中的,只有通过认真地、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感知故事的内涵,揣摩领悟出作品的意义,接受情感的熏陶。指导朗读时,要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富有情感。如在朗读《狼和小羊》时,要让学生体会,想象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语气,如读第一次对话时,要读出狼盛气凌人、横加指责的语气;读出小羊据理申辩和小心翼翼的语气,读第二次对话时,抓住“气冲冲”和一个感叹号、一个问号,读出狼的蛮横无理、怒气冲冲的语气,抓住“喊”和一个感叹号读出小羊惊讶、害怕、极力申辩的语气。读的形式可以多样,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在读中反复体会,有所感悟。

4、指导表演,联系实际。童话和寓言都有生动、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因此很适合学生去表演,而故事的内容优势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在指导学生表演时,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故事中的角色就是现实中的人物,指导学生自己揣摩故事中所描绘的角色特征,并能将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寻找类似的事例,让学生表演得形象、逼真。表演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按原文复述,创造性复述,可以把原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表演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陶冶情操,受到感染。

童话和寓言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是教无定法,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写作训练,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结合课外活动收集童话和寓言开故事会,以巩固和加深在学习童话和寓言中所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