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学而有趣,做而有序

     

学而有趣,做而有序

——浅谈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

摘要: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是幼儿园阶段教育的内容之一。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尝试在区域游戏中,选用合适的方法和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学会按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有序的参与区域游戏活动、并收放材料。在小班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与支持,抓住幼儿秩序敏感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提供引发幼儿内在秩序需要的游戏材料和合理的游戏环境创设,并利用规则的约束、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从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秩序感。

关键词:小班幼儿  区域游戏  秩序感  策略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对外界有一个敏感期,如果成人在敏感期未能提供一种有序的环境,幼儿便没有一个基础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教师能创设一个井然有序,舒适整洁的区域环境和对规则的约束并积极的引导,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重要性

一个具有良好秩序感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从心理学方面来说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孩子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玩具随意摆放,玩完了不知道放回原处,书包不知道整理,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幼儿全然不顾行为带来的影响和不便,而且在家都是长辈帮忙收拾自身的秩序感比较差。2-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也就是最佳时期,此时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会收到良好效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小班幼儿喜欢游戏,而区域游戏材料丰富,只要教师通过合适的手段和指导,帮助幼儿形成秩序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实践研究是在小班区域游戏活动中,通过提供引发幼儿内在秩序需要的游戏材料和环境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与支持,帮助幼儿按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有序的参与区域游戏活动中,从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秩序感的研究活动。

二、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秩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区域环境中感知“序”

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教师能创设一个井然有序,舒适整洁的区域环境,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区域划分有序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我们在区域环境的创设时,尽量合理设置。日常生活区接近盥洗室,便于幼儿取水和清洁;科学区空间留大一点,便于进行科学实验。而每个区域之间可以用教具柜来进行自然分隔,桌子嵌入各区域中。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幼儿自由进出各区域,避免跑动和碰撞,并在游戏时,避免受他人的干扰。区域的合理划分,为幼儿有秩序的游戏提供前提。

2、材料摆放有序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区域材料的准备与放置要充分考虑结构性和秩序性。如:一切物品的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材料的放置遵循由易到难,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都有序、整洁、美观。材料的选择也符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秩序。如生活区,我们从最简单的五指抓豆子开始,再到三指抓珠子、二指捏珠子、一指按,从而逐渐练习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材料都整齐有序地放在一个托盘或盒子里。托盘或篓子也遵循分类原则,即同一个柜子或同一层只使用一种 盛装容器(托盘或盒子),而托盘或盒子之间都有空隙,便于幼儿取放方便,不至于碰撒而出现秩序混乱。

(二)区域游戏中渗透“序”

1、重视过渡的“无痕”

小班幼儿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这种潜能成为小班幼儿秩序性培养的媒介。在区域活动过渡环节,我们通过音乐帮助幼儿建立秩序。如:区域游戏开始,播放轻快明朗的音乐,提醒幼儿自由选择区域;游戏中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幼儿放松、专注的操作,游戏结束,播放短促活泼的音乐,暗示幼儿开始收拾玩具。久而久之,幼儿听到不同的音乐就知道该做什么,区域游戏活动逐渐变得有序。

2、重视细节的辅助

“教养融合”是我们基本的教养观念。我们要充分挖掘区域活动中“秩序”的因素,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

(1)巧用标记、图示的辅助

区域游戏中,材料的物归原位,是秩序感形成的关键一点。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巧妙利用直观形象的照片标记、图片标记、数字标记等,帮助幼儿顺利的把游戏材料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把每份游戏材料拍成照片贴在玩具柜里,幼儿看照片很容易找到玩具的位置。还可以给同类材料制作标记,让幼儿根据标记,进行材料的分类摆放。

区域游戏中,有序的操作也很重要。由于区域材料比较丰富,如果每天教师都把材料的操作方法介绍一遍,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为此,妙用图示帮助幼儿了解操作步骤,即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也可以让幼儿清楚有序地开展游戏。如:生活区,我们制作了叠衣服的步骤图,幼儿看着图示,很清晰地学会叠衣服的前后顺序。美工区制作“花树”,我们把制作树干一树叶—花的步骤图展示出来,让幼儿清晰地了解制作过程。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还可以把每个区的游戏规则用图加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幼儿遵守区域秩序。

(2)妙用控制点、实物的辅助

区域中人数和等待现象科学的设计,对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如:美工区,挂有四件护衣。进入美工区的幼儿都必须穿。如果没有护衣可穿,只能选择其它区域。玩沙区,有四个进区牌。进区的幼儿必须挂牌进入,没有牌子也就不能进入。再如:图书区,地面贴有三个“小脚丫”。每进入图书区的幼儿都必须把鞋子脱放在“小脚丫”上,如果“小脚丫”上放满了鞋子,表明此区域已人满,不能进入了。

(3)善用游戏材料的辅助

有的游戏材料本身就蕴藏着秩序性。教师如果能稍加选择,并投放区域游戏中,就能让幼儿在玩中建立秩序感。如:套娃、套盒、套袋等,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套叠,才能全部收起。幼儿通过反复操作,从操作失败到成功完成任务,幼儿逐渐建立起从小到大排列的秩序感。

(三)区域规则中巩固“序”

秩序的建立还需要规则的约束及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相应常规的建立能帮助幼儿巩固“序”的行为。

1、活动前的讨论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每项活动前都要注意提醒幼儿保持环境中的秩序。区域活动前,我们会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知道每个区域有固定的玩具,小朋友可以自由走动,玩具不可以搬家;哪些玩具属于哪个区域,游戏结束时要把玩具收好根据标记把它放回原处。同时,我们还会和幼儿讨论游戏规则,包括:进区人数,拿取玩具的要求、游戏进行中的要求等等,用规则帮助幼儿有序地进行游戏。如:进入美工区要穿护衣,没有多余的护衣就重新选择其它区域;更换游戏材料时,必须把之前选择的材料放回原处;游戏中如果玩具不小心掉地,及时捡起等。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直至幼儿有秩序的游戏,这样有利于幼儿秩序感的养成。如:娃娃家游戏开始前,我先示范娃娃家床、柜子、桌子、椅子、餐具的有序摆放。等幼儿游戏时,我会从旁观察,并适时指导纠正。

2、活动后的评价

区域活动结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一起找找材料、桌椅是否正确归位,并要发现活动中的良好行为表现,继续进行强化。如:通过XX的材料收的真整齐”等评价,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行为动机,促进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为了让评价更有指导效果,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秩序行为”,用DV的形式拍摄下来,在活动讲评时,让幼儿边观看边讲评,再次强化幼儿好的秩序行为。

总之,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秩序敏感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有目的的投放游戏材料,并利用规则的约束、适时适度的指导,教师和伙伴的行为影响,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外部和内部的统一。

结语:

小班幼儿正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秩序感建立的敏感期,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幼儿,帮助建立秩序感。在区域游戏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建立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值得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彬.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J]. 新课程(), 2011(5)34-34.

2、詹蕾. 抓住敏感期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J]. 四川教育, 2016(9):47-47.

3、谭玲. 浅议借鉴蒙特梭利的“秩序”教育 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