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细品字词句段章,课例先行写人物

     

细品字词句段章,课例先行写人物

无锡花园实验小学  周剑芳

 

 

一、认识写人物的教材特点

高年段,写人物的文章主要通过记叙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刻画人物。写作特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事例典型。选取的事例能很好地体现人物内在的品质。

2.描写细腻。事情叙述中,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反映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用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为突出。

二、写人物的教材如何“钻”

教学价值具有隐蔽性,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课例,教材要实现的大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把人物写活,从而掌握通过人物外貌、语言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在研读教材时,围绕词、句、段、章等方面,我有了这样一些思考。

课例:《天游峰的扫路人》

研读词法:

一类描写天游峰高、险:一根银丝、抛下来、顶天立地、层层叠叠

一类描写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一类描写扫路人 :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在词语的比较中,凸显扫路人健康的身心、乐观的性格。

研读句法:

1.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立足远看,采用比喻、夸张,突出了天游峰的高、险。)

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九百多级。(由远及近地看,采用数字写出了天游峰的高、险。)

2.作者对老人的外貌描写:

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作者远距离写扫路人的穿着,给人初步印象是朴素、节俭、勤劳。)

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作者近距离写扫路人的外貌,进一步给人健康、和善、精神饱满的印象。)

3.作者对老人的两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采用短句及押韵,写出老人劳逸结合,突出他轻松愉悦、阳光开朗的心境。)

2)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采用排比、反问,写出了老人满足的心态,他的身心已经与大山融为一体,他对大山依依不舍的情感。)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引导学生随机思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要写到宿鸟?请说说理由。)

研读段法(第7节):

1.巧用侧面描写。有景物的烘托和与游人的对比衬托。

2.多角度描写,更显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形象。

1)景物烘托。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九百多级。

2)用游客对比。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3)正面描写。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4)“我”的感受。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作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致描写,聚焦文章主人公,辐射出了老人令人敬佩的形象——热爱山水、化苦为乐、乐观开朗。

研读写法:老人的形象为何打动人?

景物描写:以天游峰为人物背景

以高、险的天游峰为背景,烘托的是一位精瘦干练、豁达开朗的老人,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对比衬托:和游客对比

游客面对天游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老人却每天要扫个来回,却显得轻轻松松。(相机讨论:老人为何说不累?)

小结:文章运用了景物烘托和对比手法,突出了扫路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品质。

研读章法:

1.课题包含“天游峰”和“扫路人”两个主要部分,“扫路人”为主,“天游峰”为辅。扫路人很多,但一读到“天游峰的扫路人”,令读者顿时眼前一亮。

2.以作者与扫路人的两次对话为主要内容。

在此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课后练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大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把人物写活,从而掌握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围绕这个大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词、句到段的训练,体现逐层深入,步步强化,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目标。

有了上述对教材的一些思考,笔者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研读词句—借用方法,学写人物”这一教学思路,采用三个板块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设计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入手,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类学习词语。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这些词语:

先说出描写天游峰的词语,(顶天立地、层层叠叠),再用这些词语造句描述天游峰。

再说出描写扫路人的词语(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再用上词语说说对老人的印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天游峰时,与扫路人的两次交谈,表现了扫路人自愿扫路、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的品格。

第一板块摒弃了常规教学流程,直接从题目入手,从“天游峰”和“扫路人”两方面研读词法,找出相关词语,在天游峰的烘托下对扫路人有了初步印象。再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水到渠成。第一板块为第二板块走近人物奠定了一个思想基础,学生脑海中对人物的形象有了初步印象。

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理解文章写法。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天游峰的?(两处,归纳天游峰特点,写法了解)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能断掉似的。(采用比喻、夸张,突出了天游峰的高、险)

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九百多级。(采用数字写出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

思考:两处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作者的位置在变化,从远到近)

2.朗读文章主要段落,重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体会扫路人的品质。(两处外貌描写,外部形象为凸显内在品质设下伏笔;两处语言、动作、神态,仔细品读,感受老人的性格品质)

扫路人的外貌:

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褪色”一词写出了老人节俭的习惯,刻画出他朴实的性格)

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写出了老人健康精干的样子,刻画出他自信开朗的性格)

此处外貌描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凸显老人性格品质的材料,刻画有重点。

扫路人的语言、动作、神态: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思辨:为何老人说不累?)

2)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改成填空式,说说老人舍不得走的原因;与我们的生活对照,体会绿色生活的幸福快乐。)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思辨:扫路人能成为百岁老人吗?)

此处描写自然细腻,符合人物特点。语言选择能突出人物品质。

3.分层次朗读对话,体会老人性格。

一组读天游峰的句子。

一组读老人的外貌。

一组读作者与老人的对话。

此处重点内容,从天游峰、扫路人两方面入手,层次清楚,刻画人物细腻。

4.文章中还写到游客,对比之下,突出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1)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扫路人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品质。

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句法、段法。(1)研读句法时,带领学生朗读主要段落,重读表现天游峰高、险的句子和表现人物外貌的句子,强化学生对作者采用景物烘托和外貌写法的记忆,为最终迁移写好人物设下伏笔。(2)研读段法时,采用分层次朗读两处对话,理解作者用短句和排比句的用意。这一教学,让学生了解写好人物的基本规律,为学生掌握写法写好人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3)研读人物写法时,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抓住扫路人与游客的对比表现,更凸显文章主人公扫路人。第二板块抓住重点段,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入手,折射扫路人形象,带领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语言,是学生掌握写人物方法的中坚环节。

第三板块:及时迁移,运用写法练习表达。 

1. 写法总结。这样一位朴实、健康、豁达开朗的老人,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呢?(景物烘托、游客对比、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2.写法运用。我们在进行人物习作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进行描写,你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也一定会跃然纸上。现在就请大家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1)思考:选定什么人?选取一件什么事情?(材料是否典型?)

2)思考谋篇布局,如何安排材料?(是否有景物的烘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是否具体?)

第三板块重点引导学生迁移写人物的写作方法。总结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记忆写人方法,思路变得清晰。第二步的选材指导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了这种写法并能运用自如,需要老师的细化指导,如选材、确定提纲、确定重点等。只有慢慢牵引,学生才会从课文中走出来,用写好扫路人的方法去写好其他人,并熟能生巧,形成能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典范课文,课文通过多种描写引导高年级学生从读学写,写好写人的作文。教师的课堂,正是构筑课例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桥梁。所以,教师要上出好课,教好学生,必须要去深度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把握教学内容。

做一个老师,只有我们先拥有了教学的智慧,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