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为有效教学创设有效情境

     

为有效教学创设有效情境

无锡市梁溪区广益中心幼儿园   华芳芳

摘要:

切实有效的情境能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能激发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孩子们主动学习。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哗众取宠”之类的现象,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创设切实有效的情境,笔者就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情境创设的完整性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情境创设的思考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情境  实效  完整  合理  思考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必须从传统教育中突围出来。学生要“自主、自立、自动”,教学要“自新、常新、全新”,教师要给学生几把钥匙,要注重孩子潜能的激发,创造性、拓展性的发挥……在此理念推动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运而生。

切实有效的情境能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将幼儿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能激发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孩子们主动学习,更关注孩子们的体验……。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为了情境而情境”、“哗众取宠”之类的现象很多。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创设切实有效的情境,下面简要谈几点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在小班泥工活动《棒棒糖》中,教师创设情境:大班的哥哥姐姐玩超市游戏,棒棒糖卖光了,想请你们帮忙……引出制作棒棒糖的活动。然后老师开始进行泥工活动《棒棒糖》的教学。在引导孩子们制作“棒棒糖”的过程中,起始创设的“给哥哥姐姐的超市帮忙制作棒棒糖”的情境导入已经与活动完全“不搭界”了。于是,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沿袭这位老师的设计思路,那么,在手工《春卷》、绘画《荷包蛋》、撕贴《衣服》等类似的活动中,就都可以采用“给哥哥姐姐的超市帮忙制作……”的情境来进行导入,这样的起始情境创设有效吗?二,如果老师不创设该起始情境,开门见山地直入教学,那教学效果是否与无情境创设时有较大的差别呢?如果这两个疑问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本次活动创设的情境其意义何在?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的最终目的,不是一块引出教学内容的“敲门砖”,而应是充分激发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如果老师只是为了教学环节的“好看”而去挖空心思、精心设计情境,但却没有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在笔者看来无疑是无效的。

如果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制作棒棒糖的过程中,能将情境“继续”,利用 “哥哥姐姐喜欢吃的棒棒糖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扁扁的”的引导语来帮助幼儿明确制作目的,激发制作兴趣,并在巡视过程中以“你的棒棒糖还不够圆,哥哥姐姐可能会不喜欢哦。”等类似话语使孩子们始终置身于 “给哥哥姐姐的超市帮忙制作棒棒糖”的情境中,让幼儿“要制作哥哥姐姐喜欢吃的棒棒糖”的美好心愿得到持续激发,那么孩子们在“团圆、压扁”技能学习中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这样的情境才是充满实效性和有效性的。

二、情境创设的完整性。

在社会活动《我和你们一起玩》中,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是“学习运用礼貌的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往。”活动开始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给每个幼儿半个“心形”图片,要求和其他小朋友拼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一旦拼成,就与好朋友玩“炒豆豆”的游戏。活动后半部分,教师又创设情境:找好朋友一起玩乘车的游戏,规则:小汽车4人,公共汽车6人,火车10人。教师创设“乘车游戏”情境的初始意图是为了达成活动目标,给孩子们一个运用、练习使用礼貌用语商量、交往的机会。但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乘车的人数格外关注,却忽视了礼貌用语的使用,虽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怎么说,才能让别人和你乘一样的车?”“你们是怎么找到好朋友的?”但幼儿完全无视了“要使用礼貌用语商量、交往”的要求。从此可以看出,本活动中教师设计的两个情境没有内在关联,相对独立,情境没有为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中,不是一定要创设很多形式的情境,因为幼儿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情境过多,只会使得孩子眼花缭乱,分散其学习思维的有效指向。只有根据幼儿学习内容和学习发展的具体态势创设出饱满丰富的完整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此时,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为有效学习服务,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因此,在上面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寻找完整的心形”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就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开始时,根据幼儿拼成的完整“心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按照心形颜色进行人数的分类;在随后的“乘车”游戏时,教师除了要让幼儿明确人数要求外,还必需给幼儿一个暗示——即同色的心形可以乘同一辆汽车,那孩子们就不会过多地纠结于乘车人的数量,而会自发地去找相同颜色的心形,然后与之商量,运用礼貌用语邀请其一起乘车。这样的情境创设更显出完整性,比一个个相对独立,甚至是割裂的情境更能激发出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更有效地达到活动预期效果。而且,给大家的感觉是活动既完整又充实。

三、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在小班散文《坐火车》活动中,要求幼儿能通过欣赏散文,体验坐火车时感知的春天景色。可能是散文的题目给了老师的这样的灵感,于是在活动开始时,便有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听,什么声音?(幼儿齐声回答:火车声)于是老师带领幼儿玩起了开火车的游戏,边开火车边看车窗外的景物(教师根据散文内容利用视频播放不同的景物,引导幼儿观看),火车钻进山洞(感受什么也看不见)。然后老师才引出散文的欣赏,配乐朗诵散文……

开火车的情境无疑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但在本次活动中,笔者认为“开火车”的情境创设并不十分合适。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更多地关注于游戏活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如果让他们一边玩开火车、钻山洞的游戏,同时观看电视机里配合散文播放的画面内容,钻山洞感受散文的意境,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过高的。于是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孩子们完全没有理会到老师的“要求”,他们只是开心地“开火车”“钻山洞”,老师的活动预设目的完全没有达到,情境的创设是无效的。如果教师将情境稍做修改,将“开火车”改为“坐火车”这样可能会更有效。我们不妨将孩子的座位摆放设置成火车车厢中座位的样子,可以让幼儿们侧对电视机,同时通过视频播放切合散文内容的画面内容,这样,既让孩子们专注于散文的画面内容,更利于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要关注合理性,教学情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更牢固地掌握技能和方法,而不是为了热闹而情境,为了好看而情境。如果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忽视了情境本身所应有的教学功能,把情境创设视作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对情境本身做了过多的“渲染”,这样就会让情境喧宾夺主,分散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让冗余、无效的信息刺激幼儿,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偏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很重要,既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也要关注活动目标的达成度。

四、情境创设的思考性。

数学活动《图形四等分》中,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情境:一张正方形纸,请幼儿把它分成同样大的两份,并用剪刀剪下来。在孩子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边对边折、另一种是角对角折。教师没有抓住这样的闪光点,只是简单对二等分的概念进行小结,然后继续教学……

孩子们二等分的方法显然是正确的,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重视并深度挖掘这个活动情境的潜在资源。当孩子们折出、剪出了正方形纸的二等分后,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为什么你剪下来的一半和另一半是一样大的呢?”的问题引发孩子们去深度思考,迁移经验;然后引导幼儿通过“重叠”的验证方法发现,把一张纸分成两份,重叠起来一样大,那就是图形二等分。幼儿经验的获得经过这样的锤炼,那他们在后续的“图形四等分”的学习中自然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发思考: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纸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吗?孩子们自然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四等分”的概念、方法和技能。

数学活动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能激疑、诱思,并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能引发孩子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情境只是像“走马观花”般地过去,那么情境就是一个“花架子”,对孩子的学习来说并无较大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情境创设不在于情境本身的魅力,而要将其能否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否诱发孩子进一步思考,能否张扬孩子的个性,能否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作为标准,这样的情境就会对教学活动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孩子们学习知识提供一个脚手架,是为了活动目标更有效地达成。“教”必须为“学”服务,怎样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有收获、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有效地运用无疑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创设对教学活动有效的情境,打造有效课堂,优化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永无止境的探究课题。因此,我们在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的同时,要切合教学内容、适合孩子实际、因时因地、灵活恰当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多积累、多实践、多反思,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追求每个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让我们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