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基于幼儿行为的班级建构区调整

     

基于幼儿行为的班级建构区调整

无锡市太湖实验幼儿园  吴玉佳

【摘要】

    建构区域活动是一种深受幼儿喜欢的可以充分自由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游戏活动,它在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区域游戏活动创建的新思路,以一个个案例为切入点,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谈一谈基于幼儿行为对建构区环境的创设与调整。

【关键词】

幼儿行为、建构区、环境创设、环境调整

【正文】

一、什么是建构游戏

    在建构区,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积木,自主地选择建构主题进行搭建,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度自由的建构区,却从开学初期的门庭若市到个把月后的门可罗雀,渐渐地,建构区被大家忽视冷落了。

那么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不禁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建构游戏?建构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如何通过环境改造和指导策略的调整,让孩子们对建构游戏保有持续的兴趣,重新发挥班级建构区的教育价值呢?……一系列的问题成了我们聚焦的重点。

一说起建构,我们总会想到这样的一些词语:积木(或者说是材料)、观察、想象、拼搭、架构、空间、方位、合作、交流、互动等。那么从专业角度来说,什么才是建构游戏呢?在《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中就提到,建构游戏又叫做结构游戏,是最基本的、典型的、自主性的游戏。它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互相操作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游戏,通过幼儿的兴趣和想象构思,动手搭建,构造物体,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在这种操作活动中,不仅体现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环境的模仿,又体现了幼儿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同时自己已有的加工想象和创造得以发挥。

二、持续观察,问题解读:

在对建构游戏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对幼儿的建构行为进行了为期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一)

镜头一:(10月16日)

伊伊来到建构区,快速地找到几个泡面碗,和几个圆柱形的积木,将它们抱入怀中,然后坐着一动也不动。过了两三分钟左右,依然如此,于是老师问到:“伊伊,你想搭什么呀?”伊伊说到:“我也不知道”。

解读: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各年龄段建构游戏发展总目标来看,中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来说,不再是无目的的、无主题的建构,而是能围绕主题有一定目的性的建构。从伊伊的表现来看,她只是将积木抱入怀中,坐了两三分钟,也不知道搭什么,很显然,她有搭积木的欲望,但缺乏建构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又可以发现,伊伊是快速地找积木,并用抱的方式将积木占为己有,这个系列动作可能有几个原因:1、她比较喜爱这两种类型的积木。2、在以往建构经验中,这两种类型的积木比较受大家的欢迎,她担心之后会没有。3、这两种积木投放的数量较少,很可能会不够。

镜头二:(10月19日)

渊渊来到建构区,他在建构区里转了一圈,然后在角落里坐了下来。不一会,渊渊从建构区跑到教室里拿了一筐塑料玩具回到建构区,放下玩具,又跑到教室里拿了一筐小颗粒的乐高积木。最后他从这个玩具筐里拿一些积木放在地上,又从另一个筐里拿一些积木放在地上。地上堆满了各种积木,但并没有拼搭建构。

解读:渊渊在建构区里转了一圈,在角落里坐下,2次来回取放玩具的这个行为,可以发现他对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材料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在建构区没有想要的游戏材料时,能够自己取来满足需求。紧接着他随意地将积木堆放在地上,很显然,与上一个案例一样,并没有建构的目标与方向。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对建构游戏材料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无目的无主题的建构、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数量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走进儿童,聆听童声,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1、 不知道搭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搭。

2、 积木太少,不够搭。

3、 建构区里没有我想要的积木。

4、 搭积木无聊,没意思。

根据上述对建构区的观察和调查记录,我们分析如下:

1、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建构技能贫乏。

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

象,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忽略建构游戏前期的观察与认识,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幼儿“不知道搭什么,不会搭”的现象,甚至也使幼儿产生了“搭积木无聊,没意思”的想法与心情。

2、游戏材料投放盲目,无法满足游戏需求。

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刻意地追求材料的种类,从而忽视孩子们是否喜欢需要、是否具有层次性、以及单种材料投放的数量是否能满足游戏需求等问题。

为此,我们做出了如下调整:

1、丰富幼儿游戏前知识经验的累积。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如邀请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在家庭生活中观察主题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师幼共同收集图片等资料创设建构环境、欣赏哥哥姐姐的作品等,拓展视野,丰富对周围生活中物体形象的知识经验,加深幼儿对建构内容的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形状的积木块,鼓励幼儿用其独有的方式为积木命名,如尖尖、小半、西瓜、细细、小长、长长、大桥、圆桥等,他们在这样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各个积木块的不同,为积极建构打下基础,也使其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思考与表达。

2、重视区域游戏活动前后的分享交流。

区域游戏的分享交流环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建构游戏前的讨论,能引发幼儿的建构兴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建构的欲望,能引发幼儿思考,我想搭什么,怎么搭,用什么材料搭等。建构游戏后的分享,能解决幼儿在建构中的问题与困惑;能使幼儿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并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还能共享情感,感受建构成功的喜悦、克服困难的决心、获得情感的满足。因此我们经常捕捉幼儿建构游戏中的照片、录制视频等,引导幼儿在分享交流环节大胆地阐述与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提供作品展示平台、为作品取名、投票选择最有创意的作品等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情感的快乐体验。

3、 建构区材料合理选择与更替。

将建构区进行合理划分,实际上也是将建构游戏材料进行分类、合并的过程。

在游戏前,教师先筛选与当前开展的主题相符合的游戏材料,并投放到建构区中,幼儿可根据不同的建构游戏主题,选择不同的游戏场地以及材料进行建构。

除此之外呢,我们会阶段性地组织幼儿开展“我最喜爱的积木宝宝”投票活动,从而在投票结果中了解幼儿对积木宝宝的喜爱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及时进行更替。

(二)

镜头一:(10月30日)

铖铖在建构区拿起海苔罐搭了起来,有好几次都被小朋友们撞倒了,于是铖铖将海苔罐在地上摆起了长龙,摆玩之后就像在户外游戏一样,踩在海苔罐上过独木桥。

解读:建构过程中,铖铖遇到了作品被撞到的问题,起初,他还是比较耐心地将海苔罐捡起,尝试再搭建,但几次一来,很明显地打消了他建构的积极性,所以就出现了走长龙的现象。

镜头二:(11月6日)

小铭和博宇来到建构区,两个人商量了一会,最终博宇说:“我们先来搭城墙,我帮你拿泡面碗。”说完,博宇就去拿泡面碗,小铭就开始搭起了城墙。没一会,城墙被旁边的熙熙撞倒了,小铭和博宇并没有放弃,重新将城墙拼搭了起来。又过了不久,城墙再次被小朋友撞倒了,小铭和博宇把泡面碗捡起来放在头上开始玩了起来。

解读:与镜头一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遇到作品撞倒时,首先选择是坚持,重新再来一次,虽然在镜头二中,阳阳和博宇都是有商有量地、有序分工地合作游戏,但当“撞倒”这个状况屡次发生时,他们同样选择了其他的玩法,都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思考:

1、场地空间狭小,无法满足建构需求。

在建构区中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运用思维、想象和动手创造等方式进行

搭建,从而再现生活经验。他们有的用清水积木建构城堡,有的用纸板、纸杯等建构摩天大厦,有的用纸盒、泡面碗等建构停车场等……将这些幼儿都安排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进行建构,势必会造成他们在建构时相互干扰的局面。

2、区域位置特殊,无法保存建构作品。

开学初,我们班的建构区创设在衣帽间,区域位置特殊,孩子们喝水、排队、取放书包等都需要经过这里,或多或少地影响幼儿的建构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建构游戏中,很有可能出现一次建构游戏时间无法完成完整建构,或是建构造型需要一次次观察、发现与调整再建构的现象,因此实时保存幼儿建构作品极为重要。但因创设在衣帽间的缘故,幼儿只能在游戏时间结束后就将建构造型拆除送回玩具筐,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打消游戏积极性的行为。

于是我们做出了如下调整:

1、建构区场地的调整。

在分享交流环节,我们就建构区场地的问题开展了讨论,走廊、阁楼、午睡

房等一个个地方从孩子们口中迸出,最后大家投票一致选择了午睡房,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同发起了“搬区”的活动。

    2、建构区空间的合理规划与改造。

将建构区扩大,并根据游戏材料的不同,划分为地面建构和桌面建构。在地面建构一块,充分利用玩具框、KT板、不同颜色的地毯等,进行区域的扩展、隔断。在合理划分区域后,明显消除了因场地限制而造成的造型无法保存、容易碰撞倒塌的现象,同时也满足了幼儿作品建构持续性的需要。

3、解决建构作品的保留问题。

当幼儿形成保留自己作品的习惯之后,他们对自己和朋友能建构出什么样的造型、创造出什么样与众不同的作品、自己的建构有了什么样的新进展更为在意。那么我们该如何保存幼儿的建构作品呢?

(1) 共商保留的方法。如何保留、保留在什么地方、保留多久、用什么方

法标识等问题,我们与孩子们共同商量。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在保留作品的地方,幼儿既能欣赏彼此的作品,又能随意地调整建构作品。

(2) 自主决定是否保留。如果将每个幼儿的作品都进行保留,势必会侵占

很多的建构资源,因此,把“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保留?”这个问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决定需要保留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绘画作品、写名字的纸片、小夹子。

(3) 多样的保留方式。作品的保留方式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总是随着幼儿的学习不断地改变、丰富。除了传统的桌面、柜面之外,我们常用

以下几种方式保留幼儿作品:

1原地保留。比较庞大的、不方便来回搬动的作品保留在原有的建构区域

中,只需要将零散的,不需要的积木收走就可以。

2墙面利用。可以将一些活动的照片集合形成小的主题展示墙。

3活动式展板。活动式的展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用夹子固定自己的建构计划和照片,既节约空间,起到隔断作用,又有很好的展示效果。

4悬挂式展柜。将废旧的纸盒串连悬挂在区域中,保留比较小的精致作品。

5活页展示。可以利用旧台历或者活页夹等,可以灵活翻页且占地小的物品,可以保留大型的、不便于长期保存的、具有特别价值的、体现建构轨迹的作品拍成照片,黏贴在活页上,深受幼儿的喜爱。

4、游戏品质的培养。

在建构游戏中,能够认真地、坚持完成建构作品是一种良好的游戏习惯和品质。为了能使幼儿有更浓厚的长时间的游戏兴趣,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设计建构计划。在游戏前,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初步地设计建构计划方

案,这样一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建构,也可以随时与计划比对,不断调整与完善建构作品。

2)投放Ipad等可视电子设备,一方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建构兴趣以及游戏进度,随时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从而激发进一步建构的欲望;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随时用可视电子设备拍摄自己的作品,为后续的建构、同伴的欣赏以及分享交流作准备。

3)创设自主学习环境。除了投放可视电子设备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环境,如张贴相对应的主题图片、哥哥姐姐的建构作品图、以及其他人的建构计划等,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建构。

(三)

镜头一:(11月13日)

建构主题:高架桥。妮妮和梓清来到建构区,两人并没有商量,而是各自拿积木开始建构。没一会儿就传来了争吵的声音,妮妮说:“这是我的,这是我先拿到的。”梓清说:“不是的,这个马路是我先拿来放在这里的。”两个人边说边争抢。只听见脆脆的“咔擦”一声,“马路”被扯断了,一分为二。

解读: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各年龄段建构游戏发展总目标来看,中班年龄段幼儿不再是自己搭积木,而是能够相互商量,共同搭建,很显然,两名幼儿在游戏前没有进行沟通交流,游戏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并没有采取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规则意识薄弱。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思考并开展讨论:建构区需要游戏规则吗?需要哪些游戏规则?

孩子们的回答是:

1、需要建立游戏规则。

2、要相互谦让,分享玩具。

3、可以互相商量解决问题。

4、人数不能太多。

5、可以合作建构。

于是,我们又采取了以下策略,促进幼儿更好地进行合作游戏:

1、组成团队。

游戏前,幼儿可以自由结伴,并为自己的团队取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幼

儿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也能为幼儿在游戏中商量主题、分配任务、合作建构打下基础。

2、设计建构游戏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建构区中存才的矛盾为切入点,幼儿重新讨论并设计建构区中的游戏规则提示图,从而更好地了解建构游戏规则。除此之外,他们还建议在游戏前,先选出一名区域管理员,承担调解同伴问题、检查材料规放等职责。

3、丰富评价方式。

在游戏活动后,除了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建构分享交流外,我们还增加了以下几种方式,来鼓励促进幼儿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建构:

1合照。为每一个团队以及团队建构作品进行创意合照,打印,制作合

照墙。

    2)口号。在以团队分享交流结束后,师幼可共同用“**,**,加油,加油”等口号进行鼓励。当然,这个口号的方式同样也可以以讨论商量的形式产生。

    3)团队PK。团队PK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PK,如作品的色彩架构呈现等、建构计划的设计、团队间合作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分享交流的完整度等,充分调动幼儿在各个环节参与合作建构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改变,建构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孩子们在这 一片小小的建构区域中一次次实现自己的建筑梦想,嬉戏谷里的过山车、纵横交错的高架桥、美丽梦幻的城堡……在他们的智慧建构下是那么地栩栩如生。酣畅淋漓间,是一张张开心的脸庞,他们时而用笔构思记录自己的设计,时而三三两两地讨论建构材料与方法,时而迫不及待地邀请老师与小伙伴们欣赏自己的作品……相信,在这一次次的游戏中,孩子们的立体设计、空间架构、合作交往、交流表达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