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诸向阳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永新先生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以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必须在小学阶段养成。因为这是人的精神成长的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把美好的东西带给美好的童年。

                           

尽管读书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带领学生读书的教师并不多;“营造书香校园”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真正将读书落实到实处的学校并不多。正如崔峦先生指出的那样:儿童阅读存在着“四多四少”:说得多,做得少;一般号召多,落实措施少;就事论事多,放到“课改”全局中思考少;零敲碎打的实践多,进行儿童阅读课程顶层设计,把它作为课程来研究、来实施的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师生被“分数”捆绑,认为读书对提高现实的“分数”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读书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全国推行是推动师生读书的一个重要契机,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语文课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部编本教材就是要治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毛病。”

语文部编本教材的不少课文是名著的选段,如五年级下册课文《冬阳﹒ 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经典名著《城南旧事》。编者的意图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带领学生读《城南旧事》。据此,我研发了“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共读课程。一个学期师生共读四本书,每本书读一个月,上三堂课: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

                            

凭借部编本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自身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领进门”。因此,师傅引领的方式、方法是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导读课”就承担着“领进门”的重任。简而言之,导读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教给方法、激发兴趣。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城南旧事》的导读课,紧紧围绕“经典作品阅读方法指导”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经典作品。

1. 取题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这个课题与其它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这个课题中有两个点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点儿也是一个标点符号,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生:(无人举手)

师:我来告诉大家,这个符号叫“间隔号”。遇到“间隔号”,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停顿一下。

师:对。间隔号就是要稍稍停顿。好,我请大家来读一遍题目。

生:《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这个题目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个题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我想起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头三句是——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师:马致远用三个词语组成诗句,构成一个画面,营造一种意境。

师:读了这个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一群骆驼正在咀嚼,小英子正在看着骆驼咀嚼。

生:冬天,阳光非常充沛,一群骆驼在走路,然后一个小朋友在看着它们。 生:冬天的太阳特别温暖,英子在骆驼休息的地方,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自

己也学了起来。

师:冬天的温暖的阳光下,一群骆驼走来,走向童年的英子,也走向我们。我们再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将林海音取的题目与马致远的小令相联系,使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林海音取题的艺术。民国时期的作家,古典文学功底颇深,一个题目也有中国文化的味道。在推荐读本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目录时,我又指出:“《城南旧事》每一章的题目取得都有讲究,比如,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很有深意,一语双关,等同学们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2. 选材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英子的几件童年往事?

生:四件。

师:哪四件?

生:英子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样子。

生:英子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处。

生:英子真想去剪骆驼肚子上垂下来的驼毛。

生:夏天的时候,英子问妈妈骆驼去哪里了。

师:林海音童年往事很多,为什么选这四件事写在序言里呢?

生:这四件事中都写到了骆驼。

师:为什么要写“骆驼”?

生:题目中有个“骆驼队”。

生:英子十分喜欢骆驼。

师:林海音紧紧围绕“骆驼”来选材,使她的文章集中一点,不散漫。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这四件事都很有趣。

师:有趣在哪里?

生:“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就想笑。

生:“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我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驼铃声,真好听。

生:“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这样的事我也做过,我替我家小狗剪毛,太好玩了。

生:“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英子的妈妈跟我妈一样,我把她问烦了,妈妈也是这样说我。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

师:真好!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文章便读出了味道。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读了这四件事,我发现英子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

师:是的。这四件事都让我们看到了英子的形象。除了“天真可爱”,还有吗?

生:充满好奇,寻根问底。

生:想象力丰富。

生:心地善良。

师:是的。英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女孩。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围绕“选材”跟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发现让我感到惊奇。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读出了经典作品的味道,同时为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也提供了范例。

3. 语言

师:谁来为我们读第一件事?

生:(读第一件事) 

:同学们,好好咀嚼一下这段文字,你有没有发现林海音的文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来读读加粗的文字

生:(读)那样丑的脸,然后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们来品读品读这段文字有人说林海音写骆驼咀嚼的样子太啰嗦,不简洁。可以改为:“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你们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不好。我觉得用了三个“那样”,突出强调骆驼的脸很丑,牙非常长,态度很安静。

:男同学读林海音的文字,女同学读老师改的文字,你们再听听林海音的文字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生:(读)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用了三个“那样”,文字很活泼,很可爱,像小孩子写的。

生:我从三个“那样”中读出了英子对骆驼的喜欢。

生:用了三个“那样”,读起来更好听,有节奏感。

师:好一个“节奏感”!我们一起读——

生:(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接着读——

生:(读)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这段文字,你觉得怎样?

生:写得特别细致,仿佛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师:谁来读一读林海音写一年四季季节转换时过渡的语言。

生: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生: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生: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林海音的文字朴朴实实普普通通,却韵味十足,这是林海音文字的魅力。

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与学生一起研讨“学咀嚼”这件事,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的文字朴实无华,但韵味悠长。文字中有画面,文字中有情感,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4. 结构

同学们发现林海音文章的结构了吗?她从哪个季节写起?冬天,然后写到春天、夏天,一笔带过秋天,最后又回到了冬天。林海音的文章结构是循环往复的你们有没有写过一年四季的文章。你们一般是从哪个季节写

生:春天。

:你们一般是从春天写到冬天,一条线。林海音为什么要从冬天写起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冬天骆驼队来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冬天发生的事最有趣。

生:因为课题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所以要从冬天写起

:为什么最后还要回到冬天呢?为什么要这样循环往复呢?    

生:我觉得她之所以要循环地写,是因为她觉得冬天的童年比较难忘。

:四季循环,但是流逝的童年时光不会再回来了

:你从林海音的文章结构中,你能读出什么    

生:我能读出林海音很想念童年的时光。

生:林海音一开始就写了冬天,她写了她的童年,她的童年非常天真,但是她现在说童年一去不复返,我觉得她这里用对比写出了童年的宝贵。

我读出了林海音对童年的怀念,对童年流逝的一种不舍,我读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师:“淡淡的忧伤”,真好!我们一起读——

生:(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序言如何安排一年四季的顺序,这种

安排为什么与我们写作时的安排不同?林海音这样安排有什么深意?在推荐读本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时,我又指出:“《城南旧事》结构精巧,全书采用‘串珠式’结构,由5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组成。《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结构全章,意味深长。希望同学们在读《城南旧事》时,除了关注故事情节,也要关注文章的结构。”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城南旧事》的导读课,还要激发学生读《城南旧事》整本书的兴趣。我凭借《城南旧事》中的插图,激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城南旧事》有许多版本,我推荐同学们读的版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城南旧事》。这个版本里面除了林海音的文字,还有关维兴的插图。

(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目录)除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序言外,它有五个故事,读读这五个故事的题目。

生:(读)《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来给你们看看关维兴的插图,你们猜猜是哪一章的内容

(课件出示一幅幅插图)    

生:序言

英子在干嘛?

生:学骆驼咀嚼

生:《惠安馆》。

:倚靠在惠安馆上的这位女子叫秀,她疯了。她怎么会疯了呢?

生:《我们看海去》。

草丛里的男子为了供弟弟读书当了小偷,后来被官府抓住了。这个男子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生:《驴打滚儿》。

生:《兰姨娘》。

:中间那位青春亮丽的是兰姨娘。

生:《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实际上是在说爸爸怎么了?

这个教学片段中,凭借《城南旧事》的插图,让学生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通过老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推进课旨在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教师一直放任自流,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没有教师的监督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而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使阅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更见成效,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简而言之,推进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深入阅读、促进思考。

我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的阅读,与“阅伴”合作,让阅读看得见。通过“闯关”的形式,用游戏化的手段让学生阅读时乐此不疲。熊雨清同学读《鲁滨逊漂流记》,用“阅伴”手机软件闯关,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技术与阅读融合所带来的美妙景象。

                  《鲁滨逊漂流记》闯关记

  熊雨清

     假期里,诸向阳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手机上完成《鲁滨逊漂流记》闯关。一共有九关,每关15道题,做对12道题才算闯过一关。

     刚开始,我觉得没什么,不就几道选择题吗,能有多难?但后来的闯关历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回到家,我向妈妈说明了原由,便开始闯关了。但……第一关的第一道题,我就被难住了,后面的题更是不用说——更难。我胡乱选了一番,结果做了十五题,竟只对了六题!一半都没有!我又试了几次,花费了二十片阅芽,仍然没有闯过第一关。我想:这题也太难了吧,我竟然一次都没闯过。不过,俗话说:“大家容易大家难”。我没过,别人可能也没过呀。于是,我点进了班级排行榜,竟发现柳青青、王飞翔等同学已经九关都闯关完毕了!这下,对我刺激很大,促我深思:是题目难的问题,还是我读书的问题了。

      于是,我按照手机屏幕上面提示的页码,认认真真地重读了一遍书,再去闯关。当选完最后一道题后,我忐忑不安,不敢看结果。我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看到屏幕上跳出几个字:“恭喜你过关了!”顿时,我提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

      嗯,认真读书果然有效,我将《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重新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还做了笔记,将好词好句用荧光笔划出来。这时,我再去闯关。果然,剩下的七关一次性全部通过了。我心中好似喝了蜜糖一样甜。

     通过这次闯关,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读书不在于速度多快,而在于有没有读进心,读进脑。若只是随意翻翻,那么读再多的书,都是徒劳的。

                            

交流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主要形式有:组织学生讲述所读书籍的内容;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还可把读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体验不同,只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道其知,说其悟,谈其感,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即可。简而言之,交流课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分享感受、各抒己见。

我带领学生读完《水浒传》后,让学生选一位自己最喜欢的水浒英雄进行评述。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贡丞叶同学选林冲来进行评述。

我眼中的林冲 

     贡丞叶

      众所周知,林冲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绰号“豹子头”。这位草莽英雄身手不凡、行事冷静、义薄云天,让我敬仰不已。    林冲身手不凡。身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武功自然了得,但了不起的是——他能谦虚待人。《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在洪教头的处处紧逼下,林冲依然得饶人处且饶人,处处礼让洪教头,不与他计较。但洪教头气势越来越盛,越来越嚣张,林冲被迫用棍子跟他较量。洪教头哪是林冲的对手,简直是一败涂地啊!后来,林冲被逼上梁山,武功高又谦逊的品质赢得了威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林冲行事冷静。林冲不像鲁智深、李逵处事那么冲动。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做事避免引火烧身。林冲是中产阶级,过着优越的生活。面对高衙内对他妻子的调戏,他不想惹是生非,首先选择了息事宁人,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后来,林冲面对高俅诸多折磨,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有人说他这是懦弱胆小,可能是有一点,但更多地体现了他小心行事不招摇,目光长远。即使在遭受一系列陷害时,依然保持理性,保持善良,恩怨分明,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故意报复别人,甚至滥杀无辜。    林冲义薄云天。林冲本是个一心为国效力的人,面对高俅百般刁难与迫害,但却不因自己武功高强去策划谋反。若不是他真的一点点办法都没有了,是不会与梁山好汉为伍的。一个最不可能做强盗的人却做了强盗,鲜明地凸显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林冲加盟梁山后,照样勤勤恳恳,与兄弟们一同打拼,对宋江尤为忠心耿耿。有人说这是愚忠,但这也是忠,在那个时代,不就靠一个“忠”字立足吗?

我眼中的林冲武功高强,有冷静缜密的处事风格,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忠诚和责任感,我十分敬佩林冲!

                                            

语文老师要做点灯的人,用高品位的书籍为学生点燃人生的明灯。梅子涵先生说得好:“我们把灯点亮,拎到童年面前。这盏灯是我们自己点亮的,这盏灯是为童年点亮的,这盏灯是为世界点亮的。我们手中的每一本漂亮的书,就是一盏灯。童年亮了,成年就会亮着;所有的灯亮了,世界就会亮了。”

在讲究仪表和包装的今天,读书、读好书被誉为生命美容。其实,国不论中外,人无分男女,从古到今,书卷气都是一种迷人的优雅。愿以我们长期的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拥有这份人生的美丽。

本文是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儿童微课程群开发决策的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