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稚言稚语唱童歌 何志娟
稚言稚语唱童歌
——小学音乐歌词教学探微
【摘 要】“儿童不爱唱儿童歌曲”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从歌曲教学角度看,教师无视歌词中的“儿童生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站在儿童的视界,以儿童的话语方式、儿童的思维特质、儿童的生命本质去触摸、领悟歌词中的生命存在,让童真、童趣、童心在歌唱中得以浸润。这样,儿童歌曲的生命与儿童生命就能实现契合,歌唱就会变成儿童成长的一种美丽陪伴。
【关键词】生命成长;歌词;童真;童趣;童心;歌唱
《光明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要给儿童歌曲创作更多的关注》的文章,其中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关注:
近期一项媒体调查显示,那些专门为儿童所做的歌曲多被冷落,如今儿童最爱唱的竟是《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这样的成人歌曲。我们不禁要问,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为什么喜欢成人的歌曲,却对童真童趣的儿歌没了兴趣?
就这一话题,我也曾在位于主城区、郊区及农村三所不同学校做过问卷调查,结果相差无几。笔者还曾留心过《音乐大师课》这类优秀的儿童成长音乐节目,选唱《当你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类成人流行歌曲的儿童不在少数。
“儿童不爱唱儿童歌曲”,固然有现行教材中选编的部分儿童歌曲与儿童生活相距较远、歌曲的旋律不够朗朗上口等原因外,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视儿童歌曲歌词本身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本文仅就这一角度作如下阐述。
一、歌曲歌词教学部分常常不在“服务区”
歌曲教学,是一个整体,不应简单地把旋律、节奏、歌词等从中剥离开来。本文探讨的歌词教学是建立在这样的整体之上,为了研究和说理的需要,作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分割。背离儿童歌曲歌词的目标价值、漠视音乐课堂中儿童的生命在场、丢弃教师应有的儿童视角成为当前歌曲歌词教学部分最大的问题。
1.书中有歌词,“手中”无歌词。
天天教唱歌,当你问及“你教了什么?”时,大多数音乐老师往往这样说,教歌曲的节奏、音准啊,教发声、歌唱技巧啊,教情感啊……鲜有提及教唱歌词内容、内涵的。歌曲教学有大的目标,而歌词教学是这个大目标中的分目标。歌词写在了书上,而往往教师在教学中熟视无睹,更谈不上去揣摩、定位、实现这一个歌词的价值。校青年教师评优课,3位教师执教同题课——《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教学环节大同小异:
(1)说童年:回忆、分享童年有趣的事。
(2)唱童年:节奏练习(×× ××∣×× 0∣× ××∣×××);跟音乐学唱歌曲;相机指导学生歌唱中的难点(切分音节奏部分)。
(3)唱响童年:拓展其他童年歌曲《童年》《在灿烂阳关下》。
纵观整节课,虽然都围绕“童年”进行设计、展开,但恰恰忽视了歌词本身关于童年的歌唱:“摇篮里唱甜蜜,木马上唱欢乐,队旗下唱理想,课堂上唱收获”,从摇篮里—木马上—队旗下—课堂里,这成长的童年,这进步的童年,才是金色的童年;这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满怀理想、热爱学习的童年,才是金色的童年。要把这歌词中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通过儿童的学与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耕种在儿童的心田。不要让歌词仅仅印在课本上,而是要紧紧抓在手中,咬定目标不放松。
2.眼中有歌词,“心中”无歌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转化到教学实践之上,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习惯性地以成人的“口味”设计教学流程、主宰着课堂。
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上的歌曲《茉莉花》(小学四年级,选入教材有改编)教学设计,显示着大众口味:
(1)导入——“忆江南”
教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唱江南”——《茉莉花》
①听录音范唱。
②学生齐唱歌曲。
③学习歌曲节奏。(重点: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
④学习歌曲歌谱。
⑤感情处理。
《茉莉花》是一首名曲,这样的教唱对象如果是成人,无可厚非。但若把它放进小学教材中,让儿童学唱,还是以上述案例冷冰冰的古诗与歌词与学生直接接触,是不是少了一些儿童的味道。感情的处理不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而是剥离出来放在最后。我们需要一种更亲近儿童的方式:如导入部分,可以学生熟悉的茉莉花茶、茉莉花香导入,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真情体验。这样学生接触歌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对“好”就有了儿童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好”了。
这“乏味”不仅仅是重复的千篇一律,有时还变身为“华丽”“有文化”“开放”“多元”等等,没有从儿童的视界出发,没有从孩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一切再好看也只能是枯燥的。
3.口中有歌词,“生命”不在场。
歌词是词作者生命的外显,是他以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儿童的生命。但是,当教师面对歌词时,往往会把这种“唤醒”与“影响”简单地理解为“说教”,儿童永远成为“被教育”的对象,甚至被物化。
如某校教学研究课《小黑猪》(一年级)教学,就是如此:
小黑猪呀么呼呼睡,哎咳呦,哎咳呦,呦呦,一觉睡到大天亮,哎咳呦,哎咳呦,呦呦。……急得它满头都是汗,哎咳呦,哎咳呦,呦呦,糊里糊涂羞羞羞,哎咳呦,哎咳呦,呦呦。 ——《小黑猪》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中的小黑猪我们能喜欢它吗?
生:不能。(只有极少数学生回答“能”)
师: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喜欢它?
生(1、2、3):它很懒、爱睡懒觉、打呼。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
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不难想象儿童在接下来学唱歌曲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事实也确实如此:儿童无精打采,交头接耳,课堂秩序逐渐混乱。显然儿童失去了对这首歌曲的兴趣。在儿童眼中,小猪的可爱就在于它的懒与憨,在于它的呼呼大睡,在于它因迟起而穿衣服手忙脚乱的样子。这是童话的世界,是孩童生命成长中的美丽驿站。以“教育”的名义轻易地查封了这个“驿站”,儿童学习歌曲的兴趣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也无可能发生。
二、歌词,因儿童生命的存在而美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说:“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质朴和真实是儿童生命的本质,眼中看见了儿童生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与美的绽放。歌词中的质朴和真实也需要教师以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
1.跳跃的儿童话语方式
儿童音乐的话语方式是儿童语言,是浅白易懂、给人童话般想象的语言,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语言。
噼啪噼啪小脚丫,踢踏踢踏像小马,踩开一路水花花。
噼啪噼啪小脚丫,踢踏踢踏大步跨,踩开一身泥巴巴
——《水花花,泥巴巴》
“水花”、“泥巴”是冰冷的成人词汇,而“水花花”、“泥巴巴”则是温暖、跳跃而富有弹性的儿童言语智慧。学唱前,先领着学生品一品歌词,品出歌词中的相同话语方式来,品出儿童的言语智慧来,沟通你(词作家)我(儿童自己),实现人与人生命的对话。这样儿童就在歌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歌词就有了生命的体温。
2.随性的儿童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方式,感性中带着些随性。儿童歌词恰恰与此契合。
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数鸭子》
不是“一二三四五”顺着数,也不是“二四六八十”双着数,而是“二四六七八”跳着数、乱着数,这就是儿童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别考个鸭蛋抱回家”更为这样的随性增添了诙谐与幽默,童趣十足。让歌词中的随性甜甜地叫醒孩童,让孩童的生命生长充满着快乐与美好。
3.活泼泼的儿童生命存在方式
儿歌歌词、儿童语言,也许鲜有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幼稚的话语中往往流淌着沽沽的诗情。
同样教学《小黑猪》,下面这位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生命对生命的滋养:
师:听了这首好听的《小黑猪》,你喜欢歌曲中的小黑猪吗?
生:小黑猪把袜子套在耳朵上,很搞笑。
生:小黑猪呼呼大睡,让我想到了我爸爸睡觉也呼呼大睡。
生:我不喜欢小黑猪,这只小黑猪上学要迟到了。
生:我也不喜欢,我喜欢白色的小猪。
师:好,让我们一起通过学唱这首歌去认识认识歌词中的小黑猪。
儿童语言与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它拥有着大胆与浪漫,爱憎分明与是诗意袅袅。在歌词诗意的浸淫下,儿童生成了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语言也同时成就了诗意的儿童。尊重、理解、欣赏儿童,对歌词怀有一份敏感,对儿童生命怀有一份敬畏。这样,我们就把儿童带进了有生命的歌词里,把歌词带进了儿童生命里。
三、把童歌唱到儿童的心里去
著名词作家黄奇石先生说,从创作层面来说,儿童歌曲最重要的灵魂是“童真、童趣、童心”。教学中,努力从歌词中寻找童真,发现童趣,捕捉童心,用儿童歌曲的灵魂滋养儿童身心,让孩童唱出歌曲的生命芬芳,也唱出自我生命成长的韵味。
1.呵护童真:不解藏踪迹
童歌歌词所描绘的情境所表达的内涵,甚至是旋律赋予它的节奏等都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可以让儿童在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中保有童真,让真、善、美驻扎在心间。
(1)留住儿童的一份真
你的眼睛里呀有呀有个我,我的眼睛里呀有呀有个你,我们两个人对呀对面坐,拍手唱歌笑呵呵。 ——《拍手唱歌笑呵呵》
在“到你的眼睛里找我”的游戏中,儿童找到了纯真的友谊:你在我的眼睛里,我在你的眼睛里。这就是儿童之间的“真”。
(2)释放儿童的一份善
山羊公公年纪老,白胡子呦胸前飘,走起路来左右摇,拄着拐杖想过桥。
有个猴子看见了,跑上前去问声好,扶着山羊过了桥,山羊夸它有礼貌。
——《小猴子有礼貌》
通过歌表演,儿童懂得了“小猴子有礼貌”,也在歌曲表演的情境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此时,儿童都愿意自己成为“小猴子”,这是对自我心灵“善”的释放。
(3)享受儿童的一份美
有些勤快人呀,正在厨房劳动,有的炒菜,有的煮饭,有的在蒸馒头。
有个懒惰人呀,正在厨房劳动,他不炒菜,他不煮饭,他也不蒸馒头。
——《勤快人和懒惰人》
在对比演唱中,儿童就像听故事一样,感受到勤快人劳动的快乐,懂得了劳动最“美”,勤劳是“美”。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需要借助儿童歌曲,让“儿童获得品性的提升和人性的完美,唤醒人性的自觉,使人不断超越有限性,走向无限性,生成‘是其所不是’,创造出一个高于现实和世界的完满存在。”
2.享受童趣:短笛无腔信口吹
音乐评论家缪也认为:“应更新我们自己的创作理念,了解儿童的情趣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优秀词作家创作儿童歌曲的过程就是让童趣借助文字安家的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将歌曲中的童趣进行还原的过程。
(1)真实生活的还原是“趣”
音乐是表达的艺术,儿童歌曲是儿童生活的快乐表达,将生活中的快乐带进歌曲中,又带着歌曲的快乐走向生活。
我在《小伞花》一课教学中注重孩子真实生活的还原,在还原中,孩子歌唱和言说兴味盎然:
师:小朋友们,喜欢下雨吗?
生:喜欢/不喜欢。
师:那么喜欢下雨的时候撑着小花伞吗?
生(1、2、3):喜欢……我喜欢撑着我的小花伞在雨地里奔跑;我喜欢听雨点儿打在伞上发出的滴滴答答声;我喜欢和好朋友打一把伞,很快乐。
师:小朋友们的感受真丰富,如果请你用音乐来表现刚才的快乐,你会怎么来表现呢?
因为生活的不同,对艺术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一把“小花伞”,同样的歌唱背后却是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歌词教学,就是要贯通两种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歌词中描述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对接,让儿童觉得歌唱源于生活,也是一种生活的回忆,一种保存对五彩生活的记忆。
(2)童话生活的幻想是“趣”
童年趣事、游戏玩耍是孩子现实生活的快乐驿站,童年美丽的幻想也往往成为儿童快乐记忆的流连之所。
儿童歌曲《雪花的节目》:在天上跳起芭蕾,在地上铺起了银毯,冬天是雪花的节日,纷纷扬扬,闪闪点点。……雪镐溅起笑声,雪人站在村边,为欢庆雪花的节日,一起来歌唱冬天”。
歌词就是作者以童心感应雪花飞舞的冬天所带来的童趣。它塑造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令人向往。在教学中,我们就在于以童话的方式去展现童心中的奇思妙想,吸引孩子去异想天开,神驰未来。
3.培育童心:花前自笑童心在
心,与情,向来不可分割。童心,即童情,儿童绝假纯真之情。音乐是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儿童歌曲的演唱,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儿童总是从自己内心的全部情绪积累和现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解释生命的意蕴。
(1)培植为童心不断输氧
浙江的张小云老师执教的《小乌鸦爱妈妈》片段,紧扣歌词表达情与境:
导入: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充满爱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边唱边进入音乐教室。随后,老师用甜美的声音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唱得这首歌什么歌吗?“让我们都来说说妈妈为我们做过哪些事?”
在歌唱环节,老师又用歌声描述音乐情景,帮助学生体会乌鸦妈妈的悲伤心情:小乌鸦慢慢长大了,能够自己出去找食物吃了,可乌鸦妈妈呢?她老了,飞不动了!说完她就用“缓慢忧伤”的情绪范唱歌曲前半部分,用歌声表达乌鸦妈妈晚年可怜的情景。接着又描述:乌鸦妈妈很想念她的孩子们,你听,她再伤心地喊:
3 5 5 — ︱3 5 5 —︱
小 乌 鸦 小 乌 鸦
让我们也来帮乌鸦妈妈一起找小乌鸦吧!学生也用悠远、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呼喊起来,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发声练习。最后教师又描述说:小乌鸦听到妈妈的呼喊,积极妈妈地往回飞。说完教师又用范唱的形式用歌声讲述小乌鸦着急的心情(范唱歌曲后半部分)。
张老师用有感情的呼唤取代枯燥的练声,用故事的讲述代替单一的范唱,很好地营造了由浓浓亲情包裹的教学氛围,倍增美感和趣味性。这浓浓的爱意笼罩着课堂,渗入每位学生的心田。这都是源于教师对歌词中儿童生命的关注和儿童情感的有意培植。
(2)呵护让童心永不凋谢
儿童天生就有关爱、同情之心。优秀的儿童歌曲可以使这份关爱与同情心得以更好地养护。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旋律优美、内容生动,在简短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三段歌词描绘了几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第二、第三段则描述了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小花鸭回到妈妈怀抱的过程,情绪转为活泼欢快。歌词旨在激发儿童爱护小动物及同情、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
在这个活动中,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儿童通过替换角色去体验不同的感觉,以此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心。在教与学中,儿童被强烈、清新而活跃的情感所牵引,与自己的心境聚合,与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相关及相似的表象聚合,达到了自己与艺术的统一。
儿童歌曲散发着生命芬芳,伴随着儿童的长大,也伴随着长大的儿童。让孩童唱出儿童歌曲生命成长的韵味,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达明欣.童心音乐——音乐教学新主张[J].江苏教育研究,2013(3B):60~62.
[4]白国龙.要给儿童歌曲创作更多的关注[N].光明日报,2013-6-5,(3)
无锡市沁园小学 何志娟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