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以“勤”铺垫,以“情”润泽 李 莉

     

    说到名师,我们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名字:窦桂梅、王崧舟、贾志敏、于永正、孙双金……他们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不少的仰慕者,他们卓尔不群、挥洒自如的教学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听他们的课,简直就是艺术的享受。在羡慕与崇敬之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沉思,我们应从这些名师身上学些什么?是表面的课堂,还是他们内在的人格?

        总觉得名师离我太遥远,但2004年却让我认识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未来名师。200410月,我刚到这所学校一个月,就被校领导派去南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我们所到的学校是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董一红老师是这所学校继胡道清校长之后的唯一一个中学高级教师,她是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是该校的语文教导主任,跟随她学习是我的幸运,现在她已经是南通市特级教师,市语文教研员了。在这一个月中,我听了不少董老师的随堂课,在课堂中,董老师没有师长的架子,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有的只是如亲人般的和蔼,在她的眼里,学生就是她的孩子,小包包小颖丽”……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更是师长的循循善诱,上她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听她的课,对我来说是一种陶冶,犹如有一股甘甜的清泉在你的心间流过。董老师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语文课上书声朗朗,她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无需多言,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品味中提升了认识。正如她在指导、点评我进行上课时总说的一句话要让你的课堂是始终书声朗朗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讲得再多,评得再妙,都不如到位地读好书实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堂随堂作文讲评课,那是有关一次比赛的,董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先将几位学生的习作出示在电脑屏幕上,其中有一篇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到定好题目等多方面较为成功的,还有几段学生优秀的片断,这些都署名,同时再出示一篇有些问题的习作,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找到他们的优点及不足,体会遣词造句的的精当与巧妙,再帮不足的那篇提出修改方案。做完这一切后,还出示了许多精彩的课题,从中让学生懂得题目其实在习作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接着董老师当场带领他们组织了一次比赛,比完后又出示了可以用来描绘比赛的四字词语近五十个。有了刚才的具体点评,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一下子悟到了应该怎样写好一篇比赛类习作,这篇习作明显比前一篇写的接力比赛效果好得多。像这样扎实的训练课还有很多。总之,从董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所应有的魅力,而这也正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杨再隋先生说过,学习名师,主要就是学习他们的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

    从名师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今天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来上课。正所谓台上40分钟,台下几十年功呐!学习名师,不能只关注课堂,要多学习名师们治学的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的情怀, “勤”和“情”字诠释了名师们之所以成为名师的艰辛路程。

先说“勤”

    一、钻研教材要“勤”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每一位名师都在钻研教材上下足了真功。先说读文本。名师们的读书从反复吟诵,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畅,个个能达到“其言皆出我口,其语皆出我心”,读得入情入境,怎不吸引、打动学生?再说品词句。从教四十余年的于永正老师对课文当中的生字词逐一查字典追查来由释疑,知识性的东西半点不含糊,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求学生做的习题,他必事先做一做,学生会背的课文,他先达到会背诵,要学生造的句子,他各式各样的都造一造,一个生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于老师一定把准,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规范指点到位。朴实严谨的教学态度令人敬佩。

   二、研究学生要“勤”

   名师们都把学生作为备课的主要对象来研究。课前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那么,教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儿童的慧眼”,用童心来阅读文本,从孩子求知需要出发。语文课就是要上的扎扎实实,着眼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

    三、课后反思要“勤”

   从窦桂梅老师的九易其稿,到王崧舟老师“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名师们注重教学反思。一节课往往要经历多次推敲、打磨,可谓精雕细琢。他们反思、梳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句导语,一个小环节,都能细细把品,琢磨。很多名师都提到,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学当中的所得所失,是快速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四、知识积累要“勤”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从事着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教育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而且自己也要努力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想着语文教学。广泛收集教学资料。吉春娅老师提到的博览群书,充实自己。“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华能为我们高质量的备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再说“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

    课前亲切的交流,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方法。有的特级老师上课前,会问:“我和你们的老师有什么不同?”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殊不知,同学们天真而出乎意料地回答中调节了紧张的课堂气氛,拭去师生初次相见的陌生、恐惧感,让孩子感到他是一位极为亲切、容易靠近之人。拉进师生的距离,那么孩子的言语将变得大胆、放心、由衷地说,而又不失对新老师的新鲜感。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说过: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吸收和发展。而我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作文课堂中,也能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但感觉学生总是在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基础上,只是在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中,只是在热情和兴趣的激发下思维生花而写。同样,王崧舟老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是使学生情动辞发,个性表达”的舞台,这一切,缘于他们心中有“情”,有对教学活动的专情,有对学生的用情,他们尊重学生,时刻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自己教学的思路。志敏老师说:我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我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中既要目中有人,又要目中无人有人’既要有学生,无人即无观摩的老师。”“要把学生看作终生服务的对象,别本末倒置,在课堂中只为了表现自己……‘课堂学生就是贾老奉献自己青春年华、智慧才识的对象,就是贾老一辈子所追求的目标。朴素的语言里看到了贾老对语文教学的赤子情怀,这种“情”不仅能激发老师的教学欲望,而且能使老师长时间地保持对教育和教学的专注思考,为学生学习的顿悟产生铺垫条件,而且可以影响、感召、塑造学生,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高尚的精神种子,这份“情”润泽着学生的生命,使他们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其实,要学名师,不是光学他的语言、他的课堂,更要学内涵,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教学风格是学不来的,教学智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作为中青年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只有丰富自己的底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一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教材,不仅要读你所教学段的教材,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甚至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我们要阅读杂书,除了读文学作品外,还可以读点哲学、读点美学,懂点音乐……做一个杂家。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要阅读经典,经典能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澄清模糊,领悟真谛。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能够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就是一种缘分,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勇于实践。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我们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学而言,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就能决定你教学的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反思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可以催化我们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离名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此刻起,我会慢慢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