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在行知理论引领下的小班自主游戏 刘伟娴

     

在行知理论引领下的小班自主游戏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刘伟娴

在陶行知老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 和《指南》精神引领下,我们本着尊重孩子为前提,在游戏中慢慢“放手”,减少了为孩子精心准备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减少了预设的游戏主题;减少了教师的主观意念和行为,给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我的材料我选择”,“我的时间我安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游戏观念支持下,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主、灵动。   

 一、我的材料我选择。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材料又是幼儿游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指南》中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因此,活动室中便多了材料库,由老师、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生活材料、废旧物品等,让幼儿在游戏时自由选择。

场景一:在美术创想区里,孩子们能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表现“花心、花瓣”。琪琪用龟背壳玩具做“花心”,沿着“花心”边用各色瓶盖围成一圈做“花瓣”;接着她又找来了纽扣创作了彩色纽扣“花朵”。悦悦将一个一个黏黏球连接成长条并围成圈做“花朵”;而一旁的伊伊则用毛根卷成蜗牛壳状做“花瓣”;泽泽用纸盘做“花心”,塑料夹沿着纸盘边夹了一圈做“花瓣”。

场景二:今天琪琪、轩轩来美术创想区玩。轩轩用纽扣做“花心”,又找来了材料库中的贝壳做“花瓣”,在每个贝壳里放上了彩色纽扣来点缀“花瓣”,让“花朵”变得更美;琪琪还用纸盘做大大的“花心”,蛋糕托放在“花心”中央,在蛋糕托周围用彩色纽扣围一圈,接着用粉色果冻盒围在“大花心”周围做“花瓣”,一朵有着三层“花心”,粉色“花瓣”的“大王花”完成了。他们创作了一朵又一朵,整棵“花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 “花朵”。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渐渐褪去,于是教师在材料库中增添了红酒瓶塞、化妆瓶等材料。今天琪琪、伊伊又来美术创想区游戏了。琪琪取来化妆瓶做“花瓣”,将几个果冻盒叠高做“花心”,并在“花心”中间放上瓶盖和纽扣。伊伊用红酒瓶塞做“花瓣”,用果冻盒、纽扣上下叠在一起做“花心”。她们还用彩带卷、瓶盖、纽扣从大到小叠放做“花心”,两个颜色相同的纽扣放一起做了一圈“花瓣”。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九个基本观点中提出:“相信小孩子有创造力是创造教育的起点和出发点。”从孩子在美术区游戏中看出正是教师对孩子的这份相信,大胆放手,鼓励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才使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场景一中孩子只是用不同材料来表现简单的“花心”、“花瓣”。场景二中孩子能用多种材料组合来表现有层次、重叠的“花心”、“花瓣”,如:用蛋糕托、纽扣、纸盘重叠做多层“花心”;用贝壳、纽扣组合做漂亮的“花瓣”,使“花朵”更加漂亮;场景三中孩子能选择新材料创作立体的“花朵”。孩子的创作表现手法越来越多,从单种材料的“花朵”,到多种材料组合的“花朵”,再到立体“花朵”,孩子们创作出的“花朵” 变得越来越漂亮;从无规律地摆放,到有规律的颜色排列。孩子们在游戏中艺术表现力、创作想象力、空间感知力等都在不断提升、发展,他们真是脑洞大开,创意无限。

《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当老师发现孩子渐渐对游戏不感兴趣时,立即投放了新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游戏。同时在每次游戏后,教师都将幼儿的创意作品用照片的形式展现,请幼儿欣赏、感受、体验,并让幼儿说说:“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不断为幼儿积累艺术经验。一次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创作完“花朵”后又在“花树”上放上了纸片“蝴蝶”。于是老师立即引导幼儿讨论:“你能用材料库中的材料创作“蝴蝶”吗?”接着又一轮创作“蝴蝶”的游戏拉开了序幕。

二、我的时间我安排。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观念出发, 并根据《指南》精神,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需要出发,我们在幼儿点心活动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让幼儿吃得健康、吃得快乐。

     晨间点心时间,在“蛋糕甜品店”中,两位“小小服务员”开着点心车到各个游戏区邀请孩子们去吃点心,“点心车来了,请问要吃点心吗?”游戏中的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要吃点心,有的孩子回答:“谢谢,我现在还不想吃,一会吃。” 有的孩子会对游戏中的同伴说:“我先去吃,吃完来换你。”有的孩子则开心地说:“我要吃。”于是就坐上“点心车”洗手、吃点心。吃完点心,孩子还将标记牌插入“今天我喝了”的口袋中,这样能让老师、阿姨、“小小服务员”一下就知道哪些小朋友吃了,哪些还没吃。

解放时间,我的时间我安排,游戏化的自主点心,让孩子们自主安排点心时间,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快乐点心的情绪,提高其自理能力,也体现了其主动性和自主性,满足了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这样自主完成,人本化的环境,更好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学会生活。

三、我的地盘我做主。

《指南》提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孩子喜欢游戏,他们所在的游戏场所就是他们的地盘。在孩子们的地盘上,我们鼓励孩子想做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主。

场景一:一大早,恩琪和浚浚就到美发屋来做“美发师”。由于很多小朋友都还没来,故没有“顾客”光顾。他们在店里无所事事,于是我对恩琪说:“看浚浚的头发长了,可以给他理发呀。”于是恩琪忙着给浚浚“理发”。这时孩子陆续来园了,可是还没有“顾客”,这时,恩琪走到阿姨那,对阿姨说:“阿姨要不要理发呀?”阿姨欣然答应了。这时他们又开始忙活了,浚浚“洗头”,恩琪“剪发”。剪完后依然没有“顾客”,这时,浚浚跑到一旁的玩具大卖场大声喊道:“要不要来理发呀?”接着又跑到娃娃家、小舞台大声吆喝:“要不要来理发呀?”小朋友被喊声提醒,陆续有小朋友去“理发”。

游戏一开始两个孩子在美发屋里无事可做,在老师引导下,两人学着互相“理发”。接下来恩琪想到邀请阿姨来“理发”。浚浚受到恩琪邀请阿姨的启发,跑到其他区域去邀请小朋友来“理发”,美发屋在两个孩子积极、主动地交往中变得热闹了。

场景二:今天是《指南》实践园展示观摩活动,恩琪和浚浚又来美发屋做“美发师”啦,活动室里一下来了很多客人老师。恩琪和浚浚看到客人老师立刻热情地邀请:“要不要来理发呀?”客人老师忙着拍照没搭理,浚浚就在一旁不停地说:“要不要来理发呀?”“要不要来理发呀?”……客人老师因为要拍照、观察、记录,便推脱着说:“好,一会去。”但浚浚站在一旁却不依不饶,最后在两位孩子的盛情邀请下,客人老师被浚浚拉着来到了美发屋,刚坐下,浚浚就拿出围单给她围,客人老师见状就说:“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要吹吹头发就好了。”只见浚浚还是不急不慢地围上围单,夹好夹子,拿起吹风机给客人老师吹起了头发,一只吹风机吹好后又换了一只继续吹,看看不满意,又拿起剪刀、梳子剪起头发,梳子梳一梳,剪刀剪一剪,忙活了好一阵子,最后拿出一面小镜子给客人老师照照,问:“看看满不满意啊?”客人老师满意地笑了。

由于孩子有了先前的游戏经验,在游戏中会主动前去邀请客人老师来 “理发”。而且浚浚不依不饶,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后硬是拉着客人老师的手去“理发”。在“理发”时一开始还听“顾客”的要求,只是吹风,吹着吹着就进入了自己的游戏世界,把工具盘里的吹风机一个一个都用了一遍,觉得还不过瘾,开始剪头发,剪完还拿镜子让“顾客”看看是否满意。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角色中,通过多次游戏,孩子的理发经验在不断提升,这完全符合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论思想。

在游戏中,教师不断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游戏内容和游戏玩法。如:在活动室中间的空场地上,女孩子会用饮料罐、彩色泡沫积木等来搭建自己心中的“美丽城堡”;而男孩子将这里变成“大海”,他们用地垫、积木等搭建“军舰”、“潜水艇”、“ 帆船”等;有时男孩子又将这里变成“超级赛道”,他们用纸板、积木等搭成“赛道”,在“赛道”上孩子们比拼着谁的汽车开得快。一次,看到活动室中间原本建好的所有楼房倒了一地,于是我惊讶地问:“这里怎么变成垃圾场啦?”孩子们马上回答:“这里着火了?”于是我说:“那赶紧救火呀?”孩子们说:“我们已经打119了,消防车马上到。”这时卓卓开了一辆用泡沫积木和纸盒砖块搭的“消防车”来救火了。灭火后,宸宸说:“这里太脏了要打扫一下。”于是开始清扫场地,接着继续搭建新楼房。

在游戏中孩子们还可以自由到各区域游戏,如:娃娃家“爸爸、妈妈”有时去隔壁家做客,有时去小舞台看表演,有时抱着娃娃去医院看病、去美发屋理发。孩子们不仅只局限在自己班级的游戏场游戏,还进行串班游戏,到隔壁小三班“超市”去购物,“花店”去买花……“玩具店”、“小鱼店”的“服务员”也会去小三班邀请他们来自己店玩。我的地盘我做主,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成人的互动,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展能力、生活经验等都在不断促进、发展。

让幼儿游戏更自主,并逐步深入,游戏中教师努力成为孩子们好的游戏陪伴者,助推着游戏的发展,孩子在游戏中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安排时间、自主决定游戏,展现出的是别样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