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行知思想赏音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行知思想赏音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刘珊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通过《瑶族舞曲》教学实践,从营造合作氛围、分组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组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等几方面的实施,阐明了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完成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音乐教学   合作学习

 

陶行知教育理论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察点,都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在各自领域中发挥出不同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把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结合为一体,组成为学习小组,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实践,能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融入合作学习氛围当中,也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管弦乐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喜爱程度也不高。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因而冷漠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族民间音乐,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下面我就《瑶族舞曲》教学实例谈谈我的想法。

一、 激发兴趣,营造合作氛围

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渗透思想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从而使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活动并完成共同学习的目标。鉴于此,我以《瑶族舞曲》这一课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让他们从合作中寻找快乐。

民族管弦乐若只是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听,那么对于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不会对民族管弦乐有好感。在他们周围所弥漫的更多是当代流行乐坛的歌曲,对于毫不知情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只有通俗音乐了。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民族管弦乐,我以长鼓舞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为老师跳的这段舞蹈选择合适的音乐,然后老师演奏古筝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瑶族长鼓舞曲》片段供学生选择。

老师表演的长鼓舞让学生耳目一新,对老师的表演也会多一份专注为接下来选择适合的音乐埋下伏笔,当学生听到两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自然会做出比较,经过生生讨论选择与长鼓舞节奏吻合的《瑶族长鼓舞曲》片段。给学生介绍瑶族长鼓的同时,让学生开创思维利用身边的工具自制长鼓,有些同学就会将笔记本卷起,手持笔记本中间部分,拍打笔记本的两边模仿长鼓,试着为这段旋律加上长鼓演奏,出示X  X X 的节奏,从而引导学生模拟长鼓进行敲击,随着旋律加上歌词演唱,能感受到强弱的节拍感,进一步加深对旋律的熟知。正是大家共同交流与讨论才得出了答案,也为有效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合理分组,提供合作平台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理的分组。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座位临近的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开展学习、讨论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从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欣赏,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民族管弦乐队,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学习民族乐器,我按照民族乐器的类别把学生分为四组。四个组以抢答的形式得分。每组将以一个类别的民族乐器展开讨论,并将乐器名称写在小组答题卡上。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授课方式过于呆板,内容过于枯燥,容易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去探讨乐器的种类及名称,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将乐器归类,什么乐器属于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

当让学生听《瑶族舞曲》第一主题,一共演奏了几遍,每一遍的主奏乐器属于什么乐器组,根据乐器演奏音色分辨乐器组。学生不仅能认真聆听,还可以让学生有相互讨论的机会而且大家可以依据共同目标完成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三、生生交流,提供合作机会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创编,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明显的表现出十分积极主动的学习。

根据之前听赏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第一主题,让学生试着身临其境通过演奏乐器的音色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形象。当该主题以多种乐器重现,共演奏了三遍,气氛也是越来越活跃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为什么会越来越活跃,学生觉得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歌舞越来越热情,好像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

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衍化而来。根据这一主题情绪的变化想象情境,可为这一主题配上声势动作来表现该主题情境。老师举例,学生可在老师举例的基础上创编,由各小组讨论演示来完成。谱例如下:

有的小组利用身边现有的工具作乐器,如:笔、书、笔记本、桌板等等,各小组分别表演不仅能看出小组同学的创造力,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第二主题的声势动作所表现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第三主题情境变化产生了好奇,也能更好去聆听去想象,感觉这一画面就在眼前呈现。为了更好地理解第三主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体态律动体现旋律的变化,可以请第一排同学面向大家站起来,自左向右传递长鼓,根据第三主题的乐句传递体现其中的情绪,学生在传递长鼓的同时要考虑自己传递的动作速度是否与音乐符合,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是否能延续自己同样速度的动作,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合作传递长鼓的同时培养生生之间的洞察力,也为更好地表现乐曲情绪打下良好基础。

陶行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第四主题可通过节奏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主题富有舞蹈性,让学生根据乐曲情绪划拍,试着打三拍子,引导学生做节奏练习:

3/4  X  X  X |X  X  X|

   拍手 拍腿拍腿 拍手 拍腿拍腿

通过这样的练习来表现出跳跃轻盈的情绪必然会对力度有要求,生生之间会听辨声音的强弱,通过练习控制力度,能够体现出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过程。

四、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与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间,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

    请同学们分辨四个主题,并能用不同的表演形式表现这四个主题,

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时,让四个小组分别担任一个主题表演,通过比赛分出名次,这样会让小组学生有一种竞争意识,能为更好地演绎主题音乐合作表演。老师根据各小组学生表演的主题在黑班上写出主题顺序,最后出示曲式结构图,如下:

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小组要表演的主题,他们会尽量表现让老师看到他们的表演,老师注意到才会将这组表演的主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影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正确地引导学生地表演,为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提供更高的平台!

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使学生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组以及各乐器组代表性乐器的音色特点,通过欣赏四个主题部分更好地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增加学生的合作、模仿、探究意识,为更好地欣赏《瑶族舞曲》做铺垫。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方国才   《新课程这样教得更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 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报,199512

[4] 陈美叶    《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中小学音乐教育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