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校史文化教育影响力的现实调查——现状与问题
校史文化教育影响力的现实调查
——现状与问题
无锡市东林中学 丁星方 黄建东
【摘要】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涵泳端正: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微课程开发研究》编号:B-b/2016/02/151研究成果。校史文化隐含的意义与价值,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挖掘的矿藏。如何将校史文化建设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能够发挥理想教育作用的校本育人体系,是本课题所积极探索的。为全面了解校史文化的教育影响力,我们进行了面向全体师生的校史认知行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师生对校史的认知现状、对校史认知必要性感知程度、对校史认知的意愿选择、渠道选择等,旨在通过调查明确校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建设的重心。
【关键词】校史文化;教育影响力;调查
【正文】
零、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不仅层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 而且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学校的发展可视作这种历史文化的审度、扬弃、传承和开拓。校史是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的发展提炼,是一所学校的风格和塑人的理念文化根源。
一、研究思路与调查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中,课题组设计编制的专题调查问卷,目的是要求证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与校史文化相关的8个问题。
2018年11月6日,课题组通过微信平台,向本校全体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到2018年11月7日问卷结束,全校199名教职员工中,应答者165人,占比82.9%,34人未作应答,占比17.1%;全校共2615名学生中,应答1561人,占比59.69%,应答者年级分布:初一672人,初二675人,初三215人。样本基本信息分布情况如下(表1):
表1:样本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应答者特征 |
性别、职别 |
频次 |
百分比(%) |
性别 N=1726 |
男 |
870 |
50.41 |
女 |
856 |
49.59 |
|
身份 N=1726 |
教师 |
165 |
9.56 |
初一学生 |
672 |
38.93 |
|
初二学生 |
675 |
39.11 |
|
初三学生 |
215 |
12.46 |
调查工具
自编问卷。问卷包括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具体内容。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设了教师卷1+8题和学生卷2+15题。
校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教师利用的教育素材和自我教育内容,对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启发、影响,以及工作、学习动力构造的作用是独特的。但是这种作用是否已在校史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揭示和挖掘出来,并已对师生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是课题想通过调查了解的。
二、师生同题调查结果分析
两套问卷中,同题共四道,均涉及师生现有观念的行为表达,如下表2:
表2:
题 目 |
教师卷题号 |
学生卷题号 |
你怎么看待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社会观调查) |
第2题 |
第3题 |
你怎样看待物质追求与精神享乐?(享乐观调查) |
第3题 |
第4题 |
你认为现阶段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人生观调查) |
第4题 |
第5题 |
你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 (生活观调查) |
第5题 |
第6题 |
1.师生的社会观方面调查
具体数据如表3、表4所示。
表3: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选择(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国家法律维护个人自由 |
606 |
38.82% |
个人自由不得违背社会利益 |
898 |
57.53% |
个人自由最重要 |
19 |
1.22% |
说不清楚 |
38 |
2.4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众所周知,以家国情怀养正学生的人格品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实践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关于个体如何看待“自由主义”与“社会利益”时,答案却呈现多样性,初中学生对自由和约束的抉择时所持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回答题设关于社会利益与个体自由发生冲突个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时,回答应放弃个人自由的学生占57.53%,超过一半;38.82%的学生认为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追求自由;同时,也有1.22%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利益与个人自由冲突时,会放弃社会利益,选择自由,反映出当前学生群体中还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另外还有2.43%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反映出出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国家社会观念的模糊与淡薄。从上述学生的数据可以看出,现如今多数初中生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和“三观”正在形成,虽然大体上认同核心价值观,但知行难以统一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
表4: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选择(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国家法律维护个人自由 |
61 |
36.97% |
个人自由不得违背社会利益 |
101 |
61.21% |
个人自由最重要 |
0 |
0% |
说不清楚 |
3 |
1.82%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出,61.21%的老师认为“个人自由不得违背社会利益”,36.97%的老师比较认同“国家法律维护个人自由”,没有人认为“个人自由最重要”。总体说,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强的,他们把对个人自由的考量置于国家、社会利益的层面中,体现出一种职业特性赋予的自律与自觉,而这是好的教育能够奠基的重要基础。但是,还有1.82%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说不清楚”,虽然数量上只占极少数,但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认识模糊,对教育机体的健康发展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忧。
2.师生的享乐观方面调查
具体数据如表5、表6所示。
表5:物质追求与精神享乐选择 (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物质享乐>精神追求 |
28 |
1.79% |
精神追求>物质享乐 |
632 |
40.49% |
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同样重要 |
901 |
57.72%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关于“精神追求”和“物质享乐”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中间的大多数人是十分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仅1.79%的学生认为物质享乐高于精神追求。
表6:物质追求与精神享乐选择 (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物质享乐>精神追求 |
0 |
0% |
精神追求>物质享乐 |
38 |
23.03% |
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同样重要 |
127 |
76.9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相比较而言,教师在回答“你怎样看待物质追求与精神享乐?”这个问题时,有23.03%的老师认为“精神追求>物质享乐”,76.97%的老师同意“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同样重要”,没有人认为“物质享乐>精神追求”。充分表现出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各种道德、品格、言行的示范者,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内容、追求倾向会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接触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他们是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造、续写和丰富校史文化新内容的人,他们本身是校史文化最现实、最活跃和最具功能化的载体,而他们对物质和精神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如何去完成对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导向。
3.师生人生观的调查
具体数据如表7、表8所示。
表7:现阶段努力学习的目的(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
259 |
16.59% |
改变个人生活现状 |
58 |
3.72% |
父母愿望 |
25 |
1.6% |
自我梦想的实现 |
722 |
46.25% |
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
497 |
31.84%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学习目的”方面的调查结果同样也凸显了初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为什么而学?是当前困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难题。从学生的内心心理讲,是一个学习的动机问题,从学生的外在行动讲,就是一个目标的问题。当然,动机和目标会受到各种力的影响,如果这种力是外力,那么,学习的行为必然是不持久的,学生是不会主动的,而只有这种力是发源于自我需要的,学习的行为才能得到不断地强化,成为可持续的。问卷数据显示,有78.09%的学生持有“基于理想思考的学习目的观”,其中46.25%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自我梦想的实现”,31.84%的学生认为是“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这两组数据远超过其他。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有着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只有1.6%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满足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这一点违背教育原则,是需要适时予以引导。
表8:现阶段努力学习的目的(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
8 |
4.85% |
改变个人生活现状 |
39 |
23.64% |
父母愿望 |
3 |
1.82% |
自我梦想的实现 |
78 |
47.27% |
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
37 |
22.42%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为什么而学?同样也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绕不过去的难题。对此问题,教师如果不能有清楚的认识,不仅会让学习引导工作失力,甚至会产生“误人子弟”的不良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对待学习目的这个问题上,老师们主要从现实的和理想的两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认识:⑴基于现实思考的“学习目的观”:有23.64%的老师倾向于“改变个人生活现状”,另有4.85%的老师倾向于为“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⑵基于理想思考的“学习目的观”:有47.27%的老师认为是“自我梦想的实现”,另有22.42%的老师认为是“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持基于理想思考的“学习目的观”的老师占到69.69%,持基于现实思考的“学习目的观”的老师仅占到28.49%,由后者的数据可推测,这是与当前经济环境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有关。但这两种思考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即认为学习的目的都是发自自我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的老师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外力影响的结果,即1.82%的老师所认为的“父母愿望”。对此认识,理应引起教师自身的反省。
4.师生生活观的调查
具体数据如表9、表10所示。
表9:喜欢的生活方式(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安逸舒适 |
1117 |
71.56% |
时尚前沿 |
367 |
23.51% |
温饱即可 |
77 |
4.9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外现,是对生命和生存质量的诉求,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潮流密切相关。时下,“人生规划和幸福生活”这一素养越来越被学生家长看重。
在关于生活方式方面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爱安逸舒适者占71.56%,追求时尚前沿者占23.51%,说明初中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更期待舒适安逸,只有4.93%的学生选择“温饱即可”这一选项。
表10:喜欢的生活方式(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安逸舒适 |
134 |
81.21% |
时尚前沿 |
21 |
12.73% |
温饱即可 |
10 |
6.06%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传播知识,影响他人的品位和追求的特性。在回答“你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时,他们的这种品位和追求就充分表现出来:认为自己喜欢“安逸舒适”占到81.21%,认为自己喜欢“时尚前沿”占到12.73%,而安于“温饱即可”仅占6.06%。
师生的两组数据选择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自身对于生活追求已经不满足简单的温饱,但教师更应该意识到经济发展以及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崇尚浮华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理解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应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学生对校史认知的渠道选择——明确校史文化建设方向
学生对校史认知的渠道是指学生了解校史的途径方式。学生了解校史的途径方式关系到对校史的认知程度和对校史建设主体的满意度,其操作化题目是:你是通过下列哪些方式了解学校校史的?问卷列举了比较常见的几种选择方式,可多选。结果显示:
表11无锡市东林中学学生对校史认知的渠道选择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上校史课 |
711 |
45.55% |
参观校史馆 |
1008 |
64.57% |
各种课堂上老师讲课时涉及 |
924 |
59.19% |
浏览学校微信和网站介绍 |
870 |
55.73% |
从别的资料(报道、各类文章)及与校友以外的其他人交谈中获悉 |
694 |
44.46%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学生的选择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参观校史馆”;“各种课堂上老师讲课时涉及”;“浏览学校微信和网站介绍”,分别是64.57%、59.19%、55.73%。“参观校史馆”排名最高。
37.28%的学生认为“参观校史馆”是最能接受的校史文化教育载体,观看“学校宣传片”紧追其后,占23.89%,如表12所述,这二组数据远远高于其他。
表12 同学们最能接受的校史文化教育载体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参观校史馆 |
582 |
37.28% |
阅读校史书籍 |
177 |
11.34% |
阅读著名校友传记 |
117 |
7.5% |
画像塑像 |
31 |
1.99% |
校史知识竞赛 |
112 |
7.17% |
观看学校宣传片 |
373 |
23.89% |
开设校史课程 |
169 |
10.8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由表11、12所示,无论是接受渠道还是有效载体,可以看出来,修建、完善校史馆应当成为学校校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注重校史传播的多元化发展。
校史传播的多元化包括校史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者的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校史传播多数通过“纸媒”的形式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内容比较单一。而新媒体环境下,校史传播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形式,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被全面、生动地记录和保存。因此学校需更加深入地挖掘校史资源,加强对校史资源的研究和整理。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史传播内容。比如校史文化微课,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载体;再比如网络传播中的学校微信公众号,极具及时高效,方便快捷的特性。
四、针对师生对校史文化的教育期望——明确校史文化建设重心
校史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围绕教育、服务教育、促进教育、完善教育去开展,它是由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构成的,而大多数师生的取向必然构成它的功能特性和必然走向。
表13 本校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应更注重(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物质层面 |
4 |
2.42% |
制度层面 |
6 |
3.64% |
精神层面 |
126 |
76.36% |
行为层面 |
29 |
17.58%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在调查问及“您认为本校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应更注重……?”时,“物质层面”被选率最少,只占2.42%;“制度层面”稍高,占3.64%,“精神层面”被选率最高,达到76.36%;“行为层面”则占17.58%。
表14 你认为学校现有的校史文化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影响吗?(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有积极影响 |
1477 |
94.62% |
没有任何影响 |
84 |
5.38%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表15 学校校史会对你在如下所述方面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思想 |
560 |
35.87% |
人格 |
167 |
10.7% |
品行 |
468 |
29.98% |
情感 |
35 |
2.24% |
学问 |
88 |
5.64% |
做人 |
215 |
13.77% |
无影响 |
28 |
1.79%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从本次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来看,94.62%的学生都认为校史文化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力(表14);而这种影响力更多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35.87%的学生认为本校校史对自己的思想上产生最大影响;29.98的学生认为在品行上产生最大影响,还有13.77%的学生认为校史的影响力在做人方面(表15)。
表16 学校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学生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优秀传统 |
666 |
42.66% |
学校文化 |
337 |
21.59% |
历史积淀 |
250 |
16.02% |
价值引领 |
308 |
19.7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561 |
|
在对已开展的校史文化活动基础上,学生对此也给予了客观评价:在“你认为学校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题时,42.66%学生选择了“优秀传统”,21.59%学生选择了“学校文化”,19.73%学生选择了“价值引领”。所以从调查结果来看,较多学生能准确地指出校史文化的核心内涵。
对学生群体而言,校史文化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有极大的需求。
表17 本校校史文化建设对教学工作的帮助(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很多 |
49 |
29.7% |
一般 |
80 |
48.48% |
较少 |
24 |
14.55% |
无 |
12 |
7.2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表18 教师在本校的校史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教师问卷)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很多 |
40 |
24.24% |
一般 |
88 |
53.33% |
较少 |
37 |
22.42% |
无 |
0 |
0%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165 |
|
但反观教师问卷,发现陷入了现实的困境之中。表17即在对“您认为本校校史文化建设对您的教学工作开展有帮助吗?”的回答中,可以发现,认为“一般”的,占相对多数,达48.48%;认为“很多”的为29.7%;认为“较少”和“无”的,分别为14.55%和7.27%。
同样,表18呈现出相同的结论。当老师被问及“您认为教师在本校的校史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怎么样?”时,半数以上的老师(53.33%)认为是“一般”,认为“很多”的仅有24.24%,认为“较少”的也有22.42%。
总体看来,老师们对校史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在深层的理解和认识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得出结论,在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还是难以脱离现实功利的习惯性思考,并且未能真正认识到校史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校史文化建设与现实教学的关系,亟需被教师认同并能加以运用。而这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自觉,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校史文化教育的系统化构架。
五、结言
无锡市东林中学在长期的的校史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并具有的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是在运用校史文化进行育人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又往往遭遇各种现实的困境,面临着与各种观念、意识与传统习惯的纠葛与博弈。如何让校史文化真正以系统化的教育的面目去渗透学生的校园学习,发挥课堂替代不了的独特教化作用,作用学生的当前当时,影响学生生涯发展的长远、终身发展,以学校独有的归属感去感召、抚慰、激励学生,以学校独有的文化自信去引领、充盈、砥砺学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进道路上也会有很多的现实困难需要去解决,但是校史文化在教育中所打开的局面,让我们充满排除万难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我们对学生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