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让“养根”落地,让“竢实”成真

       

让“养根”落地,让“竢实”成真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何君亚

 

【摘  要】:“养根竢实”文化背景下的稚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那如何凸显课堂的“儿童主体”,让“养根竢实”真正从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呢?笔者从“养根竢实”这一育人理念在稚学课堂的具体内涵、操作要义两方面入手,阐述了以生为本的稚学课堂“慢”、“活”、“真”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养根竢实   稚学   等待与激发   学习支架    游戏精神

【正  文】:

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给砂砾下的定义是珍珠。付出时间给予等待,不是浪费,而是成就,成就一个“人”的成长。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稚学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关注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由成长,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它充分突出“儿童”这一独特生命体的主体地位,依循儿童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尊重儿童先天性的学习能力,基于儿童视角来审视学习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为儿童提供学习支援,以引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可能性。而构建这一新型课堂样态的文化背景是连小“养根竢实”的

百廿育人理念。如何让这一育人理念从真正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课程落实到课堂,让构建“稚学课堂”的课改之路走得更实更深广呢?笔者结合学校稚学课堂的教研课和家常课,做了一些思考和梳理。

一、“养根竢实”落实稚学课堂的概念内涵

稚学课堂成长的文化背景是“养根竢实”。从意涵来看,“竢”是“等待”的意思,“养根竢实”指教育也如培植果树一般,只有让根基得到足够的滋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对于我们教育的对象来讲,“根基”到底是什么?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是一种内在力量,包括情感、道德、经验、思维、精神、知识的根基。养根,就是要呵护、培育孩子的内在力量,为他的成长积蓄能量。“竢实”,就是等待孩子成长,从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人。有了“养根”的前提,才有竢实的希望,最终有春华秋实的收获。

稚学课堂是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课堂,是儿童获得生命成长的课堂。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究、发现、内化、外显的过程,儿童由于年龄关系,这个学习周期的过程比成年人要慢得多,而且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律不同,这是儿童特质。因此,“养根竢实”这一育人理念落在具体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呈现为理解和尊重、等待和激发、培育和期待。高效的课堂并非追求老师认为的“高效率”,而是我们抱有等待的耐心,踏准学习者的生命脉动,给他们留下生长的空间和时间。只有慢下来,和着儿童的学习节奏,才能师生和鸣,产生动听的学习和声。

二、“养根竢实”扎根稚学课堂的操作要义

如何让“养根竢实”这一理念扎根课堂,转化为课堂教学操作行为呢?

1、给予等待的时间:把握儿童的起点,尊重儿童的节奏,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老师必须看到、承认并尊重“学情”。真实的学情,来自老师对课程标准、年段目标、年级目标的准确把握,来自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的充分了解,还来自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认知。基于这些,我们的教学起点才能踩准学生的学习门槛,从而打开他们的求知之门。

以俞晓云副校长的探究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俞校长在这堂课上利用主问题来推进对文本的梳理与感悟。在学习理解“这是怎样的樟树”时,老师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默读文本,圈画关键词。这个过程有5分钟左右,安静的课堂上,只见学生埋头静心阅读,手握一支笔或圈或划或写,老师则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时与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交流。一段时间后,学生开始陆续举手,急于要和大家分享的热情一目了然。而在学生拿着书,站到讲台前,结合自己找的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时,又有些紧张和拘谨,甚至有的时候词不达意,不知该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俞老师始终笑眯眯地站在学生旁边,或者鼓励他“说得很好,不着急,继续”,或者帮助他“你说的我听懂了,谁也听懂了,能帮他说得更明白些”,或者引导他“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或者组织交流“谁有补充?”或者热情肯定“你联系到了下文,前后结合起来思考,所以你想得更深入,真会读书”。这个环节虽然用了有十多分钟的时间,学生的回答也似乎没有那么流畅、那么规整,课堂也少了一分热闹,多了一些安静。但安静却不平静,学生在思考,课堂在生长。

可见,稚学课堂上要真正落实“养根竢实”的育人理念,老师必须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他们的真实学情,把准他们的学习痛点,信任儿童的学习潜能,给足他们自学的时间,让课堂“慢”下来,跟从儿童学习的节奏,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出发,让儿童充分阅读,充分思考,充分探究,给予成长的时间,让思维的种子落地生根。在亲身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之后,他们有自我发现、自我领悟,这种自主自能的获得,远胜于老师的“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渐渐培养起了阅读自信、思考自信、表达自信、交往自信。这是“养根竢实”理念在稚学课堂落实的内涵外显:课堂留白,等待、激发,培育自主自能的儿童。

2、施以肥沃的养料:提供丰富的资源,搭建学习的支架,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1)板块式教学设计

以往的课堂教学,多以线性的教学流程推进,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活动单一,节奏缓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稚学课堂采用板块式教学设计,使课堂灵动而富有张力。

笔者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主要设计了一下两个板块:一、简洁而完整地概述故事,二、分小组研究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题目就表明了主要内容,但是“三打”各有不同,学生要语言简洁又要说出三次的不同,这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思考空间:三次打有何不同?为什么打三次才把白骨精打死?为何不能一棒打死?又为什么没有打第四第五次?在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时,笔者又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临时分组,各选一个人物结合文本深入研究。在交流对人物的理解认识时,看过《西游记》故事的学生,会不由联系到看过的故事,进一步来阐述自己的认识。笔者也适时补充了原著中对白骨精三变的三次外形描写,丰厚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也给了他们阅读古典文学的美好体验,由此激发他们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期待。

板块式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块状呈现,在并列中又有层级递进,且均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实施中视教学实情、学生的学习选择灵活变动,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稚学课堂借助板块式教学,致力于打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通过学习场地的合理设计、空间的创意布局、学习资源库的建立,甚至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机互动,让学习触角无限延伸,使儿童的课堂学习进入跨界状态,获取信息和自由表达更加高效通畅,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丰沃的土壤。

2)稚学活动自主实施

“养根竢实”文化理念下的稚学课堂充分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设计儿童喜爱并擅长的学习方式,引导其自主实施,促进其自由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引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可能性,实现多元智能及人格、精神、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曾经听到过一位老师执教课本剧《负荆请罪》。该老师以“惧怕、昏庸、宽恕”三个词语为突破口,引发三场辩论:①韩勃认为蔺相如惧怕廉颇,你认同吗?②什么是昏庸?你觉得廉颇昏庸吗?③廉颇出处为难蔺相如,你觉得蔺相如要宽恕他吗?学生以剧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为载体,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扣住这三个关键词,深入文本,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由此形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透”。自然形成的两方,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揭开言行背后的真实心理,逐渐深入人物内心,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剧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秘诀,最后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表演小组,演一演“负荆请罪”的一幕。学生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是在理解了人物所思所想、确立了人物形象之后进行表演,演得很走心。课后,学生主动建议把前两个故事改写成课本剧,分小组连起来表演多幕剧,并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史记》故事和创编剧本的热情。

学习,从认知到理解到运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从教师带着学走向学生自主学,恰恰是源自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既能紧扣文本特点,又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产生“经历感”和“探索感”,在活动中推动学生认知、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深入发展,最终实现自主自能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共同体建立

学习是个性化的事,也可以是集体性的行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学校、班级、课堂,恰好可以成为促进转变的社会舞台。

在稚学课堂中,学习共同体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共同学习,协作探究,甚至可以实现教与学的行为转化,在不断循环中不断抵达新的阶段,从中解放学生的学习力,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最终获得共同发展。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部编版教材《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这是五年级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训练的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是“抓住关键词句”。而这篇课文本身又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文。课堂上,在多次快速默读并完成默读检测、交流阅读体验之后,我让学生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每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问:“既然能这么简洁地把主要内容说清楚,那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呢?你喜欢读原文还是这一段简短的话?”有极个别的学生,选择概括的一段话,因为简洁明了。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读原文,因为生动有趣味。我顺势抛出一个大问题:“原文怎么会写得这么吸引人呢?你能从中发现哪些写法上的奥秘?请你先仔细默读,在相关句段旁边写下你的发现,然后跟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再完善自己的思考。”学生在几分钟潜心的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我也在巡视中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同时看到有小组成员时不时地在自己的书上补充批注。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再组织全班的交流。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多了汇报交流的材料和底气,所以在全班交流时,氛围往往比较热烈而愉快。

在这种交互的学习活动实践中,共同体成员往往会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自然地切换,不仅养成了耐心聆听、有序发言的学习习惯和沟通礼仪,也逐步懂得了合作的方式方法,更由此锻炼了学习能力。当然也会有个别“惰性”学员,参与度不高,且特别被动。但要相信,长期置身于这样的共同学习环境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得以熏陶、浸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稚学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团队影响,恰是充分利用了来自学生本身的力量。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学习者,涵养这种可贵的儿童特质,给予它们壮大的空间,还担心不结果吗?

3、融入游戏的精神:丰富学习的策略,融入儿童的经验,给他们成长的体验。

    皮亚杰认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儿童的“游戏”就是“玩”,儿童的求知、探究、合作等学习表现在“玩”中。尼采说过:“成熟就是重新培养儿时游戏的认真态度”,“玩”是儿童最认真的事情。总之,“玩”就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们五年级的《纸》课程,每一个内容的学习,都是要孩子亲自体验,动手探究的,“纸的制作”,孩子们从打纸浆开始,到收获一张最原生态的粗糙的纸,用的是最简单的工具,收获的是快乐和最有价值的切身体验。“剪纸衍纸”、“三浦折纸”“探究不同纸的质地用途”“研究生活中用纸情况”“辩一辩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谁更有优势”……可以说每个相关主题的学习都学生玩的过程,玩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都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是激发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最亮眼的那一个,都是站在课堂中央的那一个,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参与其中,手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了。而作为教师只是为儿童提供学习支援,以引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可能性。

在稚学课堂中,你常常会看到学生以“玩”的方式展开学习探究。数学课上,通过在创设的生活场景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认识人民币;语文课上,老师设计走迷宫游戏来识字;英语课上,借助角色扮演来创设英语交流的机会……合作类、比赛类、体验类、探究类等多种有意义的稚化活动,满足了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内在需求,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了意义增值的学习。

儿童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对于儿童特质有一个形象的隐喻——“儿童的根茎”,它是“儿童成长之根源”“儿童未来之根底”。“养根竢实”文化引领下的稚学课堂,恰恰注重对儿童“根茎”的呵护,从儿童的学习本质出发,满足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展示的内在需求。这样的稚学课堂,呈现的不仅是一种启蒙式学习,还是一种涵养式学习,更是一种成长式学习,为实现儿童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