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浅谈个体差异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个体差异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先天遗传和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由此而导致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课堂预设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课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练习设计时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收获不同的成功。

关键词:差异  自主学习  不同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方法是“教学合一”。他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段话让我明白教学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出示一道题目(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刚刚读完条件,班上就有几位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几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常常无需教师的任何帮助,很容易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些同学需要教师的适度帮助与指导,他们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还有个别的同学,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教师给予最大的帮助和关心。这就是学生的差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而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能使学生形成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课堂预设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

课前预设的问题越多,越细,课上学生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就越小。对“你给我多大空间,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来说,预设时的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绑住了孩子的思维。要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建构知识,预设时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3461530五个数。(1)你能很快写出这五个数的因数吗?(2)从上面这些数的因数中你能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并举例说明。(3)在上面五个数中任意找两个数(多找几对),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并举例验证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全班学生都能很快而且正确地解答,而第二个问题学生们也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但个别同学说得不到位,第三个问题写出最大公因数,学生也能完成,而规律就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思维火花的撞击,教师的适当提示来发现了。教师预设的问题比较开放,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全体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不断猜想验证,并与伙伴进行资源分享,交流所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维,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

1、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己。学生在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一个权威者、命令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孩子身边去,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允许学生出错,让孩子们大胆发言,展现自我,让学生多一些自主的、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心理安全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说、敢想、敢问,才会对数学学习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并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2、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的权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得不同的发展。曾经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有这样一题:礼堂内有四根长方体形状的柱子,底面是正方形,边长6分米,高5米。要油漆这四根柱子,求油漆部分的面积。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了题意后,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交流时,有同学发言,求油漆部分的面积就是求长方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可以列式:(0.6×5+0.6×5×2×4。也有同学举手:长方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可以直接列式0.6×4×5×4,也就是底面周长×高。我微笑着点点头,心中暗想:孩子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了,课前预设的目标达到了。当我要进入下一环节时,又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0.6× 5×4×4”。乍一看,他的方法与方法二一样,但是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方法是依据长方体中如果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话,那么其余四个面就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这一长方体的特性。因此可以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4。我真高兴,上课时没有按照预设的内容教授,而是给他机会让他展示他的思维,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是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位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全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点滴进步,不断激发上进的心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善于利用学生的差异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实施者。作为教师,可以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倾听,善于分析,善于判断,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的差异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源。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课前学生自己剪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上面没有方格,也没有标上高)。有学生利用学具中的透明方格纸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有学生认为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样(相邻两边相乘)。很显然,第三种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出现这样的错误是难免的。这是教师不需要立即判断对错与否,而是要肯定学生的合理推想,然后从他的错误想法出发,师生共同探讨。其实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过度的防错、避错会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复杂性的机会。我们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进行引导点拨,将学生带进柳暗花明的境地,享受经过错误而获得的成功快乐,不同的学生也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练习设计时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为每一位学生创设练习、提高的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的认知阶段性,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般到特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时,教师安排了以下题目:

1624÷6,说出商是(    )位数。

2、□24÷6,当商是三位数时,□可以填(    ),当商是两位数时,□可以填(    )。

370□÷5=14□,如果商末位是0,没有余数,被除数中□可以填(    )。如果商末位不是0,被除数中□可以填(    ),那么上的个位是(     )。

当然教师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练习,应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而不会带来太大的压力,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四、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

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在评价时要充分承认学生的差异,如果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评价,结果会导致:优秀生很容易就能到达要求,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而学困生则难以达到要求,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评价时我们要用“多把尺子”的标准,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月第2

2、《新课程怎样教得更精彩》  主编 方国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月第一版

3、《小学数学课堂诊断》  执行主编 彭刚 蔡守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