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疑、做、探
疑、做、探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的活动策略
无锡市五爱实验幼儿园 周何萍
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要把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放在首位,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让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幼儿像“做游戏”一样“做科学”,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疑问,提升观察、思考能力,在不断探索中让孩子获得理解内化了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的思考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关键词:科学游戏 提问 观察 探索 实践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提出问题,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给幼儿提问的机会,并且给他们自己做答的自由空间,然后再由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能够加深孩子的记忆,也激发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知识变成了游戏的一部分,学习变得趣味十足,孩子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而孩子在游戏中养成了独立观察思考和主动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锻炼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疑:在学习中提问,在提问中学习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的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进而产生探索的兴趣,并乐于参与。
磁铁是磁体的一种,俗称吸铁石,后来人们用磁铁做成指南针指示方向。中国人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到过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么,想一想磁铁做成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呢?磁铁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科学区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有关的科学小实验材料。
熙熙和小雨拿到材料之后,很熟练地知道要先看说明书,已经自己操作了。熙熙把两个O型磁铁分别放进立柱上,第一个磁铁熙熙是红色朝上的,第二个也是红色朝上,结果两个磁铁吸在了一起。熙熙马上把上面的那个磁铁取出来,翻了一面,这次,她把蓝色一面朝上了。“哇!快看!它竟然浮在半空中!”熙熙一脸惊喜!“刚才明明看到是吸在一起的呀?”小雨听到熙熙的话惊奇地问。熙熙笑眯眯地对小雨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哦!”说着就演示给小雨看,还用手按了几下磁铁,可是上面的磁铁还是不会掉下去。“这么神奇呀!其他的磁铁也是这样吗?”小雨感叹到。“那我们来试试吧!”熙熙说着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
小雨的提问,让熙熙的操作更带有学习的冲劲,将她发现的秘密与小雨分享。两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提问,又在提问中不断学习、探索,从而观察到,立柱上的两个磁铁相互排斥,是磁铁同性相斥的性质的体现,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这也是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于是他们又提出:是不是可以自己动手做一辆磁悬浮小车呢?此时老师可以准备相应材料,让孩子们再自己动手试一试。
孩子在学习、提问的循环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同时也是在锻炼孩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做: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实践
观察,是洞悉孩子行为发出的具体动机必要动作。观察,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经验的获得,有利于有效的指导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观察,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有意识、有目的、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刺激感觉器官,发展观察力,促进智力发展。观察,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方法,可以激励幼儿的求知欲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弹力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一直倍受孩子们的青睐。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自制弹力球”的小游戏操作材料,并制作了详细的操作示意图,引导孩子自主探秘弹力球。
皓皓有条不紊地将弹力球粉用勺子勺满圆形球体。“我要做一个三色弹力球,就像汉堡包一样,肯定会很漂亮的!”没想到,皓皓已经观察到示意图上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于是照着上面开始用勺子另一端按了下球粉,我想他是有了经验,想让球粉更充实平整,看上去还真是有模有样呢!皓皓再去用杯子放了点水,把球放到水里面。“接下来,我们就要等10-15分钟,弹力球就可以完成啦!”“那老师,我再来做一个吧,不能浪费时间呀!”于是,皓皓又想出来将两种颜色的弹力球粉混合起来,还不忘把勺子上的水擦擦干再用。连桌子上掉的粉末都捡起来不浪费,观察仔细,操作习惯很好。终于可以玩了,皓皓赶紧拿着弹力球试了起来。地上、桌子上……“老师你看,好像我用力一点扔,球会跑得远一点!”我对着他笑笑说“你回家还可以在床上去试试哦!”“那为什么它会弹起来呢?”此时,我再和皓皓解释弹力球的原理,他就很容易接受了。
在孩子探索、制作弹力球时,他们在仔细观察和对比中,能发现弹力球落地很容易弹起来,而其他多数东西却不能。在操作中,皓皓根据自身经验和我一起讲述和讨论、验证。探索制作结束后,我让皓皓思考弹力球往床上抛一抛,它还能弹起多高?和抛地相比,哪个弹得更高呢?为什么呢?让皓皓回家把观察到的结果画一画。
后期还可以请家长参与进来,比一比,看谁找到关于弹力的问题最多,通过实践,看看谁解决关于弹力的问题最多,等等。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小朋友共同探讨科学的秘密。
三、探:在兴趣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兴趣
探索是创造的前提,探索是成功的阶梯。探索不强求结果,而是重视探索的过程。幼儿能够有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摆弄某种东西,这其实就是探索的开始,遇到了问题,发现了问题;而探索的过程就是要解决问题,学到并掌握知识。因此我认为教师的重点是发挥指导者、观察者、鼓励者、建议者的作用,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事物,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保证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实际操作,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学会发现问题和初步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长此以往,长大以后,对于不懂的事物,大胆的设想,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是现代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
风车,是民间传统玩具,它借助风力不停旋转,以它特有的造型,独到的玩法,深受孩子的喜爱。这次,通过范例、制作步骤图,我鼓励孩子们自己制作风车,他们做得很认真,也很开心。瞧,诺诺粘着风叶,发现好像不对劲,聪明的诺诺马上发现了问题:风叶不是一个方向,不过她立马改正了过来。这样,风车的叶子就做好啦!一旁的轩轩很小心翼翼地把扎丝穿过风叶,再和杆子穿在一起。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穿着扎丝,生怕把风叶弄坏了。
风车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孩子自主地玩弄小风车了,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发现风车旋转与风的大小的关系。在做好记录后,他们开始与同伴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果:你是怎样制作小风车的?怎样做小风车转得快,你是怎样发现的?我鼓励他们再次玩一玩,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旋转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比试:轩轩和安妮的风车谁转得快呢?结果轩轩的却转不了。寻找原因:安妮发现,轩轩的风叶剪的时候剪得太里面了,导致中心点的地方太薄弱,支撑不了整个风车,风车叶子被风吹过之后就会倒下去,根本转不起来。第二轮比试:雯雯的风车也做好了,赶紧和安妮来比比,谁的转得快呢!答案是安妮的风车转得快。为什么呢?雯雯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把风扇的风开得更大一点,风车会不会转的更快?孩子们又进行了实验。其他小朋友的风车都能成功地转起来吗?为什么呢?孩子们都想知道答案。由于区域时间有限,我让孩子们回家再试试,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再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讨论实验的结果。
孩子们通过装饰、制作风车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选材方面,我们要尽量运用孩子身边的材料,营造轻松自在的氛围,使孩子自主探索,激发孩子思维的兴奋点。在观察、关注幼儿的同时要能够抓住幼儿行为所呈现的问题的关键,适时适宜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协助和支持幼儿不断地将探索引向深入,“你玩什么,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他的风车转得快,你的转得慢?”“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转动的物体,它能带给人们什么好处?”等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幼儿的操作、观察、猜想、思考,让幼儿在愉快的玩耍、有意的观察中,迁移、扩散,既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又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更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个听似不经意的问题,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通过孩子的思考,一个个新奇的方案产生了,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在体验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体验,拓宽了思路,并思考新的想法。
幼儿在游戏化的科学活动中,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科学的乐趣,保持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幼儿像“做游戏”一样“做科学”,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疑问,提升观察、思考能力,在不断探索中让孩子获得理解内化了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的思考方式、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