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以美促探

     

以美促探  

——谈支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

无锡惠山小学  陈中

 

【内容摘要】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沉浸在科学探究的世界里,执着甚至痴迷地去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归纳……本文以《变色花》为例,通过对科学探究实施审美化的教学,让教师能够带着学生一起主动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验科学探究之美,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起勇于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探究  审美化 主动探究 策略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的,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获取研究科学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沉浸在科学探究的世界里,执着甚至痴迷地去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归纳……关键是要通过科学探究的审美化教学,让他们充分感受探究本身展现出的无限的魅力,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美。

一、在情境创设中,感知探究对象之美,以此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

科学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中包含了“真”与“美”的统一。“真”即事物变化之规律,“美”即事物变化之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新奇的形象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真”的世界的探索。

在教学《变色花》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呈现一朵白色纸花,然后借助“神奇的水”把白色纸花“变”成红花绿叶,给学生创设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开幕情境,不仅向学生展示了探究对象色彩变化之美,同时这戏剧性的一幕,紧紧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白纸花色彩变化之谜,去感知它“真”的一面。

在教师的帮组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揭开了白色纸花“变”成红花绿叶的原因,实现了学生在本课探索发现中的一次飞跃,他们对酸碱指示剂的功能以及常见生活液体的酸碱性形成了系统的感知和初步的认识。学生们情绪激昂,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给学生营造充满挑战性的情境,把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面对如此神奇的挑战,他们着了迷似的展开研究,当他们完成这一伟大创举时,他们对探究对象展现出来的 “美”赞不绝口,同时他们对探究对象的“真”的一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物体的酸碱性是可以改变的”。当探究对象的“真”与“美”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被彻底地点燃了。

二、在探究过程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之美,以此获取持续探究的动力。

美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探究过程每一部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满悬念,形成了有机统一体,体现一种和谐的美感。正如别林斯基在论述绘画艺术时所说:“没有偶然和多余的东西,所有的部分都属于一个整体,一切趋向一个目标,一切都有助于形成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过程之美,探究活动本身就会像一块磁铁吸引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变色花》这一堂课一开始,教师以节日礼物的方式呈现一朵纸花,请学生品评,既能在心理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把关注的焦点汇聚到纸花的颜色特征“白色”上来。随后,教师借助“神奇的水”把白色纸花“变”成红花绿叶,这无疑是戏剧性的一幕,使学生的关注点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这瓶神奇的水”上面。简洁,明快,充分,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开幕情境,充满了科学的乐趣和魔力。

接着教师巧用录像资料营造视觉、听觉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的过程方法,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仅凭教师口述无法达到的。成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后,学生对“让白色纸花变色”的结果充满了期待,并产生了尝试的冲动。此时,教师再次营造趣味情境,为学生提供用普通白纸制作的纸花,促使学生的情感经历了“期待→失望→期待→失望→宽慰→困惑→坚定→信心→期待”这样戏剧性的变迁,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老师到底在花上做了什么手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合理猜测,准确实验,终于揭开了趣味谜底,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啊﹗学生专注、投入、执著的神情多像小小化学家。“我们爱科学,我们做科学,我们学科学”在这一情境中也得到了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的体现。

把白色纸花“变”成红花绿叶是学生在本课探索发现中的一次飞跃,他们对酸碱指示剂的功能以及常见生活液体的酸碱性形成了系统的感知和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给学生营造充满挑战性的情境,把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以此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物体的酸碱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认识背后蕴涵了多少科学道理呀;酸碱反应、酸碱中和……学生在这种递进的,开放的情境中体验探究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回归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切实体现了科学学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思想。

课堂是一个圆,有生动的过程,有可信的结论。课堂更是一个弧,源于课堂,超越课堂,自由生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自由呼吸科学的空气,发现科学的奥秘,分享科学的快乐。

三、在交流、评价与运用中,感悟探究成果之美,以此主动投入后续探究。

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成果,不仅反应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美的形象和真的规律同时也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和显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不仅有真和善的性质,而且是美的。

学生的探究成果带给他们的审美喜悦往往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学生完成了一项试验,透彻地理解了基本原理,或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发明,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承认,都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和自豪。然而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由于审美经验、审美理想的不同,对美的感受、理解、评价、也各不相同,学生采取的陈述和表达方式以及审美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自己个体的审美差异,学生总是按照自己对教学成果美的理解而采取各种表述评价方式。因此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丰富探究成果使其变得更丰满,学生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探究成果之中的真、善和美

当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了让红花绿叶变成绿化红叶的办法之后,我组织了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让红花绿叶变成绿化红叶的?

生:在红花上滴碱性溶液,在绿叶上滴酸性溶液。

生:老师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我并没有发现变成绿花红叶。

师:那你发现颜色是怎么变得?

生:在红花上滴碱性溶液,我发现红色慢慢退去变成蓝色再变成浅绿色。而绿叶上加酸性溶液,绿色渐渐退去逐渐变成淡红再到红色。

生:老师我觉得刚才同学讲得很好,我也发现颜色的变化有一个过程,非常漂亮、奇妙。

师:你们观察非常仔细,给他们掌声鼓励。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生:红花本来呈现酸性,加了碱性溶液之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酸性减弱碱性逐渐加强,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绿叶本来呈现碱性加了酸性溶液之后,碱和酸发生了反应,碱性减弱酸性逐渐加强,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学生更全面的欣赏到了探究成果之美:即变色花外显的色彩变化之美,及变色花内在变化规律之真所展现的科学探究的魅力。此时的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小小化学家。

学生欣赏探究成果的真、善、美,除了运用交流评价的手段外,实践运用也十分重要。在学生揭开变色花两次变色之谜后,我及时让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偏碱性,请问这时应该怎么办?;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偏酸性,请问这时应该怎么办?;胃酸过多时,人感到很不舒服,请问这该怎么办?。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所学的本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偏碱性,我们可以在土壤中加含酸的硫酸亚铁;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偏酸性,我们可以在土壤中加含碱的熟石灰或氢氧化钙或草木灰;胃酸过多时,人感到很不舒服,这时人们通常会服用属于碱性物质的药物—胃舒平。

通过实践运用,学生深刻体会到探究成果的内在价值美,即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生活,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一蕴含的价值美是探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探究成果的价值美让学生感到十分的自豪,也让学生对后续的探究充满了期待。

课的最后教师给布置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一道题: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周围环境水的酸碱性(活动时注意安全)。建议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的酸碱性过量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究,去体会探究成果蕴含着的丰富的价值美。此后教学反馈发现,全班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反思,是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简单的把科学教材当作一纸僵死的文字符号来处理对待,而应把科学教材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情感的浸泡和审美的关照,通过建立一种审美的、富有情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形式,把科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同学生的情绪世界沟通起来,让学生在迸发激情、驰骋想象、丰富美感的基础上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发展情智。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主编:《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袁鼎生主编:《教育审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钱春旭著:《课堂教学美感效应浅探»》,教育科学,1992(2)。

4.高兴赋著:《论教学过程的审美功能》,江汉大学学报,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