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小学: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团队指导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六一前夕,深度教学实验联盟专家团队郭元祥教授、伍远岳副教授、董艳特级教师来到无锡市东林小学,开展“深度学习”实验学校联盟工作,指导省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上午,陈淼副校长作了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推进报告,重点就“流程型教学模型”作了汇报。接着,集团张吟春副总校长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由核心团队研制出的语文学科素养层级化评价标准,同时,张校长根据阶段性研究实际,提出了下阶段研究的设想与困惑。
专家团队听了工作汇报后,一致赞赏学校团队的研究力,郭元祥教授同时提出要构建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价值模型,明确学科育人的价值导向,突出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构建教学模型的时候,可以以过程性要素和方法性要素为抓手,为理解而教,为意义而教,为素养表现这一成果而教。在语文学科素养层级化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可以从“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表现”“文化价值体认”三个维度出发,每个维度逐一分解出指标和观测点。伍远岳副教授提出素养表现型课堂应该是丰富的,模式不能固化;素养表现型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过程性要素和方法性要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素养表现型课堂更是具有发展性的。
下午,郭元祥教授和伍远岳副教授走进语文课堂,特级教师董艳走进数学组教研现场。语文学科组长张莉茗老师执教人教版课文《桥》,课始,学生对前置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初步研讨,课中围绕学生提出的“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这一高阶问题展开立体研讨,在这过程中,关注题材的特点,师生梳理出语言简洁、环境衬托、结尾巧妙等特点,并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迁移运用,猜测故事的结尾。课末,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反思、梳理和提炼,明晰了学习所得,建构了知识网络,让意义感成为具象化的存在。伍远岳副教授在评课中肯定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做到有机统一,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设计教学活动,关注了学习活动方式,也提出要设计更具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语感体验,根据能力要素设计学习活动。集团总校长武凤霞建议关注这篇课文的两个意象,即:“桥”“山”。这“桥”是物质的桥,是生命的桥,是一座民心桥、党心桥,是一座具有大爱的爱心桥。“山”,身体如山,责任如山,父爱如山。这样就建构起老汉丰满的形象。郭元祥教授指出情感本性能触及人的精神,所有题材的课文,朗读是最重要的。在素养表现的课堂上要体现“三个结合”,即:“文”“人”结合、读写结合,知能结合,表示“学可以带走的语文”可以成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研活动中,东林小学青年种子教师李炜玟老师执教研究课《认识人民币》并说课。活动中,教师还充分呈现了合作交流、生生与师生的多维互动,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向我们展现了对于教学中“行为设计”的思考与实践。随后,特级教师董艳老师作了题为《聚焦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全喻数学”的思与行》的讲座。从“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疑问开始,引发每个老师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进一步聚焦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教学意义的理解”。
活动最后,郭元祥教授再次对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了过程性设计。在专家团队引领和指导下,东林小学“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将进一步探索课堂模式,细化层级化评价标准,使项目的框架体系更凝练,成果模式更成形,从而更好地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

-
字大

-
字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