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实小:开展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教学研讨
为积极推进我校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发展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问题场”构建研究》,探索梁溪区选择性课改项目“思·辨·论”教学行动,本学期,语文学科组通过同课“思·辨·论”的研讨方式,组织青年教师结对进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课堂展示,完整呈现教师对“问题场”构建的思考和研究。
课堂展示前,教导处李子裕老师面向老师们解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李老师立足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将《“诺曼底号”遇难记》与《黄继光》《挑山工》两篇课文进行对比。他引导老师们关注“英雄”在不同课文中的不同身份,即:革命英雄、岗位英雄、平民英雄,从而立足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职业性和人格性展开教学。
3月12日,江敏聪老师和四2班的同学为大家呈现第一课时的教学。江老师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诺曼底号”轮船的好奇,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描写轮船的句子,初步感受其“大、漂亮、年轻”的特点,为后续理解海难的突发性与悲剧性奠定基础。在整体感知环节,江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划分段落,在合作分析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接着,聚焦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江老师通过品析语言、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与忠于职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合作探究能力。
4月2日,车静老师执教第二课时。车老师带领四4班的同学以“感悟英雄品质,思考生命意义”为主线,通过情境化教学与多角度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崇高精神,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在“品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品质”环节,学生通过默读、批注、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剖析哈尔威船长的四次命令与简短有力的对话,体悟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格。随后,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雨果的三次评价,从作者视角解读英雄壮举背后的生命意义。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与分享,深刻领悟“责任重于生命”的真谛。在“定格悲壮沉默,感悟生命价值”环节,车老师借助资料补充与情境创设,启发学生思考船长与船共存亡的选择,并通过“墓前感言”的创意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书写对生命的感悟。
4月9日的校级语文教研活动上,老师们对照教学前的文本解读点评两节公开课,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王辰雨老师还分享了近日参加梁溪区“助航”培训班观摩的江阴语文名师蔡海峰的课堂教学设计。王老师提到,蔡老师的课堂在给出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还给予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要求:讲海难故事,要讲得清楚、讲得完整;谈船长命令,要读出语气、读出思维;议英雄壮举,要议出壮举、议出品质。王老师的分享让老师们对小说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岗位英雄”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文本解读是教师重要的业务基本功,相信此系列活动能从备课之初就磨炼教师独立备课、精准解读、创意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走向深度学习,走向思维的课堂。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