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小学:“红领巾”走锡城!——南湖队员探访红色地标,解码家乡的热血记忆
在无锡这座兼具江南温婉与红色风骨的城市里,藏着无数段镌刻着信仰与担当的革命往事。这个夏天,无锡市南湖小学的队员们化身红色寻访者,走进革命陈列馆、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在历史的细节里触摸初心,在先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开启一场属于无锡的红色记忆之旅。
第一站:无锡革命陈列馆——回望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从 1925 年第一个中共无锡支部成立,到 1949 年解放军从光复门入城,无锡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定!”五(4)中队的队员站在《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展厅里,眼神满是震撼。
无锡革命陈列馆坐落于无锡博物馆四楼,自1988年建馆以来,便成为传承无锡红色历史的重要阵地。展厅以时间为轴,清晰划分出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在这里,“红领巾” 们发现了许多 “家乡专属” 的红色细节:1923 年,党员张效良以连元街小学(旧时县立第一高小)代课教师身份秘密建团建党;1937 年,无锡学社成员创办的无锡书店,成为进步青年追求真理的 “精神粮仓”;就连大家熟知的 “胜利门”,也藏着纪念抗战胜利的特殊意义。五(1)中队的寻访小队更是在“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浮雕前庄严敬队礼。“看着浮雕上先辈的身影,听着讲解员说他们在公园空地秘密开会、宣传革命,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黑暗里他们奔走的模样。” 队员刘欣睿的话语里满是崇敬。旧照片、文献资料、珍贵文物,在这里交织成一部生动的 “无锡革命教科书”,让红色精神在少年心中悄悄扎根。
第二站:培南小学——青砖小楼里的 “黎明密码”
古运河边的南水仙桥附近,一座二层青砖小楼静静矗立,门头上 “培南小学”四个大字虽历经岁月,却依旧庄重——这里不仅是曾经的学堂,更是中共无锡工委的秘密活动基地。五(2)中队的队员们推开红漆木门,天井里“迎接黎明”的金字横匾瞬间将大家拉回革命岁月。展厅内,1950 年柳亚子先生给邱宝瑞的题词石碑苍劲有力,图文展板详细记录着地下党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护厂护商护城的斗争历程;二楼复原的教室、校长室里,长板凳、木桌椅、旧办公桌等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当年革命者“以校为家,以教为掩护”的惊险与坚守。“原来在动荡年代,一所小学也能成为革命的‘堡垒’!” 队员罗欣妍深有感触,“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更明白‘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记住先辈们的奋斗。” 如今,这里还是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红色基因正以新的方式继续传递。
第三站: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感悟永不褪色的“铁军精神”
“谭震林师长和将领们的雕塑太有气势了,他们的眼神里全是坚定!” 刚踏入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五(3)中队的队员们就被门口的雕塑深深吸引。这座位于锡山区锡北镇的纪念馆,前身是新四军挺进苏南东路地区的重要指挥部,如今已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午后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洒进馆内,静谧的氛围中,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旧军帽、褪色的战旗、详实的图表,默默还原着新四军六师在无锡的抗日历程。队员们驻足在“反清乡”斗争展区前,认真记录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仿佛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入党誓词的时候,我心里特别激动!” 队员许文熙说,“走出纪念馆,看到今天无锡的高楼和笑脸,才真正懂了‘红色血脉从未断流’。” 在这里,“听党指挥、坚定信念、众志成城” 的新四军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少年们心中“勤奋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坚定信念。
第四站:秦邦宪故居——在历史光影中读懂 “信仰的温度”
五(5)中队与五(6)中队的队员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心,先后走进无锡秦邦宪故居,在青砖黛瓦间追溯革命岁月,在历史展品前感悟信仰温度,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年级的红色精神传承之旅。这座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封存着革命先驱秦邦宪(博古)跌宕起伏的一生。陈列室里,青年秦邦宪的留影、1933 年的会议记录、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手稿,见证着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书房复原场景中,煤油灯、旧书架、打字机,勾勒出他在简朴环境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身影。尽管曾在革命中犯过错误,但他主动让贤、坚守岗位的胸襟,以及 1946 年与叶挺、王若飞等同志一同牺牲在 “四八” 空难中的悲壮,都让队员们深深动容。“原来历史书上的‘博古’,是这样一位有担当的革命者。” 队员周岷锆感慨道,“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就像这棵他亲手栽种的石榴树,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第五站:荣毅仁纪念馆——“红色资本家”的实业报国路
“1937 年,荣氏家族拆设备内迁,只迁出了十分之一,却成了后方纺织业的支柱!” 在荣毅仁纪念馆,五(7)中队的队员们被一组 “工业长征” 的史料深深震撼。这座由荣氏故居改建的纪念馆,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时刻,向少年们展现了民族企业的家国担当。展柜里,1936 年申新纺织厂的营业报告书、锈迹斑斑的设备拆卸工具、泛黄的《荣德生日记》,还原了荣氏企业在战火中的艰难抉择:淞沪会战爆发后,荣德生写下 “誓与工厂共存亡”,组织工人连夜拆卸纱锭、布机沿长江内迁;抗战期间,内迁工厂为前线提供 1200万码军用布匹,荣氏家族认购 150万元救国公债、捐赠5架飞机。“‘国若不存,厂何附焉?’日记里的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队员李婉瑜说,“荣毅仁先生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忠诚的爱国者,他‘实业报国’的信念,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第六站:无锡滨湖党建馆——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细雨如丝的清晨,五(8)中队的七名队员走进无锡滨湖党建馆,鲜红的党旗墙和入党誓词首先映入眼帘。“‘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我一定要记下来!” 队员陈芋帆认真地在笔记本上抄写。馆内的 “党史长廊” 按时间顺序展开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中共一大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成就,一张张照片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历程;“革命岁月” 展区里,《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老乐谱,让队员们忍不住小声哼唱;“精神谱系” 展区中,焦裕禄顶着风沙考察的照片、雷锋的事迹介绍,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无锡记忆”展区则让大家倍感亲切,无锡早期工人运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老照片,展现了家乡在党的领导下的沧桑巨变。“原来伟大都是从平凡开始的,先辈们也是普通人,却用坚持创造了不平凡。” 队员郑翎越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要从认真写作业、帮助同学做起,传承好红色精神。”
从革命陈列馆到故居纪念馆,从青砖小楼到党建阵地,南湖队员的红色寻访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相信这些 “红领巾”们必将带着寻访中的收获与感动,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