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活力

     

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活力

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   陈一琳

 

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范畴。在数学学习中,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概念、例题、算式、应用题,都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且在头脑中加工记忆或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由此可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同时,数学阅读和语文的确也存在着一些区别,简单的来说数学阅读应该注重理解知识,重构知识体系或形成技能方法。所以,数学阅读更应该注重方法和技巧,使得事半功倍。

一、逐字逐句阅读——阅读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做题时,对于题目的阅读,常常是一扫而过,经常会出现跳字漏字、审题不清、抄错数字等情况。这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的。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中出现的习题。实践下来这一题出错的学生比较多。情况分析如下:

                 

30元钱最多可以买以上几件商品,还剩多少钱?在你选的商品下面的□里画√。

学生错误①:24+6=30(元)30-30=0(元)没有尽量选择最多能买几样。

学生错误②:6+8+13=27(元)没有最终回答“还剩多少钱?”

学生错误③:算式与上面打钩的情况不符或者忘记打钩。

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审清题意,包括:怎样选择商品,用什么符号表示,要回答几个问题等。所以,逐字逐句是阅读的基本要求。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理清题目的条件是什么,有几个数量,又有哪些要求。题中“最多可以买以上几件商品”,意思就是尽可能多的购买商品,因此必须从最便宜的选起,选择好物品后要及时的在下面的□里画√。另外,题目中最终要求的是“还剩多少钱”,不能遗漏。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地意识到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系统性、长期性地指导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习惯的基础就是阅读时要逐字逐句。在低年级学段,应该给学生朗读的机会。无论是自由读,还是集体读,大声地读出来,强化文本的信息,不添字不漏字。遇到较复杂的内容时,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多读两遍,比如指名读、小组读、听读,在反复阅读过程中理解其意。

在中高年级中,默读的方式运用的更多一些,但同样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计算题,也要让学生先读一读,看清楚每一个数和符号,想清楚先后步骤再动笔。只要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做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引导、督促,在课堂中坚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让学生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标识关键信息——阅读的有效捷径

阅读习惯的培养仅仅只放在课堂那也是不够的,一方面阅读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阅读的材料不多。所以,学生还应该在反复阅读中,学会运用相应的符号,对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识。通过这些标识,无论对于眼前的理解分析还是今后的复习巩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标识为基础,突出重点加以理解,是帮助形成知识结构或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符号,举例说明:

(1) 圈出关键字词,突出重点,帮助理解。

2)当题目中有多余条件时,可以把多余条件划去,突出有用信息。

3)当题目中条件表述不完整,可以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得信息间的关系更明确。

4)当解决比较数大小的问题时,要求在问题中标明数量多少,以免抄错。

5)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多个问题,可以标注清楚问题的个数,以免遗漏。

在阅读关键处,学生只有学会运用符号标识,抓住阅读重点信息,紧扣题目中的关键性词句,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注重类比推理——阅读的思维拓展

在关键字词的理解上,运用类比的方法能够使前后知识点形成序列,也有助于思维的拓展。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有关体积的概念是这样说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句话学生一般看到就会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教学时,先找关键词“空间的大小”着重理解,与面积概念中“平面的大小”进行类比。这样既容易理解了体积的概念,也能对学生在课后的阅读形成帮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抓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达到快速、准确理解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辩证地进行质疑、类比,引发学生思考。在阅读的核心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解决的方法,厘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中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样说的: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句话本身比较拗口。教学时,教师可以顺势利导,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疑惑:“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吗?它与点到点的距离有什么区别?”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结合问题思考、辨析。在问题解决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距离的含义,理解“距离”表示特定线段的长度。这为以后理解“线到线的距离”也打下了基础。注意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对于学生学习“距离”能起到以点及面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长期注重对学生启发性和层次性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学会类比、推理,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好比合情推理——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出某些结果。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数学阅读的理解能力。

四、转化数学符号——阅读的模型建构

在教学中,把文本转化为数学符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实际问题;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可以判断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层次。在阅读时,用图形和符号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具象的图形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解决问题时,把数量关系符号化,有时能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喝了五次后,一共喝了这杯牛奶的几分之几。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学生敢于创新提出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从第一次开始每喝一次都减少一半。所剩的数量依次为,最后,计算结果为1-= 。在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符号化的思想方法,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真正读懂了题目的含义。

本身符号化的语言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所以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符号语言。以画图为例,包括示意图、线段图、箭头图、欧拉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出现以符号转换文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意识,形成技能。

总之,数学阅读是完善知识结构、锻炼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长期坚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应重视课堂中数学阅读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真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学习水平。